第二节 1953—1965年垦区的财会专业教育
第二节 1953—1965年垦区的财会专业教育
黑龙江垦区财会教育,自40年代末举办短训班开始,50年代初开始办中等专业教育,1958年在八一农垦大学正式成立后积极筹办高等教育,这些层次不同的财会专业教育,为垦区培养了大量的财会人员,也为全国输送了许多财会干部。
一、大量兴办短训班,加速培养财会干部
五十年代初,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转入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后,财会干部的短训由国营农场管理局干部学校负责完成。该校地址在哈尔滨新香坊,1953年春成立。财会专业主要教员有:曹风、董贞铭、李淑珍、沈才豪、冯翼、王曼青、于纪群、刘丕树、杨佐英、丁玉清、刘喜候等,曹风任财会学科主任。1958年“大跃进”中,该校随着国营农场管理厅并入农业厅而撤消,专业教员有的分配到其他中专任教,有的充实农场财会队伍。该校办核算组长班、国营农场会计班、国营农场统计班、国营农场基建会计班等共五期,每期时间长短不一,长者一年,短者三个月,培养学员350人左右。该校停办后,国营农场会计短训由农业干部学校进行,1960年9月至1961年7月,共办三期,培训会统人员近200人。
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当时会统人员短缺,部队供给制财会人员不适应企业会计工作。为解决急需的财会人员,并为农场发展做准备,铁道兵农垦局先后于1956年、1957年举办多期会计培训班,采取集中学习、以会代训等方法,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1956年9月,抽调部分复转官兵及招收社会青年在勃利县组建会统训练大队,紧密结合铁道兵农垦局的实际情况,编讲义、上大课,使200余名学员获得了从事国营农场基层会统核算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解决了经济发展对财会人员的迫切需要。此外,通过脱产培训和外地代培,省农场管理厅也抽调了266名会统人员支援新建农场。至1957年底,基层核算人员已经基本配齐,从数量上保证了该局核算工作的迫切需要。
合江农垦局也从1960年开始先后开办中、短期财会训练班,培训时间一般是 1—6个月,培训对象为未参加过学习的现职财会干部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结业后分别担任总场、分场会计;选送30岁以上现职财会干部去京参加中央财经学院等院校全日制脱产学习等,通过这些渠道,加速了财会人员的培养。
二、垦区财会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在黑龙江垦区发展的50年历程中,大批财会人员来自于中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的职业教育,由于其培养人才快,办学条件要求低,省时、省力,是解决财会人员短缺的极好办法,为各时期的领导机关所重视,开办的学校也较多。
垦区最早招生中等财会专业的学校是1951年8月在“机械农场干部训练班”基础上成立的“东北公营农场技术学校”,1952年2月更名为“国营农场技术学校”,1953年3月又改为“哈尔滨机械化农业学校”。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校史》记载:“干训班改为技术学校后,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除继续对农场在职机械人员和会统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外,并正式招收社会上高小、初中毕业生入学,学习期限 1—3年。1951年这一学期会统科招收中级班(即中专会统班第一期)学生25名,初级班学生64名,学制均为二年”。这个专业主要负责人仍是陈迹人,教员多为公营农场技术学校经管专业的人员,另有来自于金陵大学毕业分配的王文伟等,使这个专业有了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1953年8月,经统一考试录取初中毕业生150人。1953年11月,学校改名为“东北农学院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设有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组织与管理专业,后改为“农业企业会计、统计专业”。1954年招生100人,1955年招生200人。1956年4月,将1953年入校的一个班提前毕业,以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1956年7月,“东北农学院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6年初,佳木斯荣军学校有数百名在校的荣军学员。战争结束,荣军学员已无来源,该校由民政厅移交给农业厅,对在校的荣军学员进行短期财会业务培训后分配于社会。1956年上半年,在荣军学校基础上成立了佳木斯农业经济学校,农业厅派互助合作处处长李丙吾任校长。 自农业机械化学校提前毕业的15人分配到该校任专业课教员,同时,有省农业厅齐齐哈尔会计训练班的王金泰、李近英、易泽忠、瞿其贵、刘昌迅、罗苑香等一批老教师,有农业厅的赵相周(任教务处主任)、迟景林,有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的申同恒等陆续调入。1956年八九月份,该校招收初中毕业的社会青年200余人,开始了正规的中等专业教育。
1957年9月,佳木斯农业经济学校归属国营农场管理厅。农场管理厅将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会统专业并入佳木斯农业经济学校。1957年9月底,会统专业教师陈迹人、王文伟、周同和、陈在玉、石寅东、曹瑛键、米鸿才、杨雨时、李长龄、贾美珍等与432名学生迁往佳木斯市。同时佳木斯农业经济学校在校生百余人提前毕业,分配到急需会统人员的铁道兵农垦局从事基层会计、统计工作,其余留校继续学习。
1958年大跃进中,省对农业院校再度调整,将佳木斯农业经济学校迁至牡丹江市郊温春镇,成立了东北农学院牡丹江分院(后改名为牡丹江农校,现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学校),归农业厅领导。原由农垦系统组建的会统专业自此脱离了农垦系统。而佳木斯农业经济学校在校学生留在佳木斯两个班,并入了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去北安分院两个班;去嫩江分院一个班;去牡丹江分院一个班。财会专业课教员除王文伟、申同恒、夏德英等留合江,战清兰等去北安外,大都去了温春。到 1959年止,这几个学校的这两期学生毕业后,也多分配于农垦系统工作。
1958年,为适应国营农场的开发建设对会计的需要,国营农场管理厅决定在国营通北农场附设技术工人学校试办财会专业。在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的大力支持下,1958年冬季组建起了财会专业,招收了40名学员。随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1960年由技工学校升格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黑龙江省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简称赵光农机校)。当年招收了40名普通中专财会专业学生。1961年至 1962年全国教育战线整顿,学校财会专业暂停招生,最初招收的试办班学员于 1962年7月毕业,被分配到农场从事财会工作。1963全国教育整顿结束,学校恢复了财会专业的招生。赵光农机校从1963年至1965年共招收了6个财会班240名学员。正值学校蓬勃发展之际,1966年“文革”开始了,学校停办。
1959年7月,合江农垦局在宝泉岭成立农业机械化学校(后为东北农垦总局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该校以农机专业为主,同时也开设财会专业,文革前共招生三期,培养学生近300人,分配于垦区工作。主要专业教员有:何汝琦、董维、袁昌祚、韩文成、车玉、孙长柏、田福奎、张素明等。
1961年省成立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学院,自社会青年中招生,学习1—2年,其学员毕业后,也有部分分配到国营农场工作。
此外,有的农场也办了中等专业学校,如八五二农场的中专校;友谊干校也于 1963年9月设立会统班,招生学员84名,这个学校为友谊农场技校(后改为红兴隆农技校)的前身,后因“文革”而中止。
三、垦区财会高等教育的发展
1957年夏,东北财经学院(后改为东北财经大学)在垦区招生,开办了函授本科班,经考试录取。当时,在宝泉岭、赵光等农场部分财会人员参加了这个班的学习,开垦区财会人员高等成人教育的先河。何汝琦、宋宝财、杜在清、杨树森等人均为该班学员,总计约40人,学制为五年,课程设置与当时普通大学本科四年制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相仿。由于当时垦区仍属多头领导时期,财会专业教育无人统一组织,只靠财会人员各自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学校找不到生员,财会人员找不到学校;又由于工作忙,压力大,垦区许多具有中专学历的财会人员虽然有继续学习的愿望,苦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如愿以偿。东北财经学院在垦区只招了这一个班也就偃旗息鼓,没有再办下去。
1958年8月在王震部长倡导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成立。当年各场选送部分年纪轻、有文化的转业官兵入校,边建校、边上课。在这个学校刚刚建立的农场管理系中,分设农学、畜牧、农机三个专业,在开设各专业课的同时,也开设了会计、统计、经营管理等课程。这些学员中,以后也有多人从事财会工作。1959年自北京农业大学分配部分农经系毕业生,如龚玉丹(后任该校党委书记)、宋茂林等,从其他院校分入毕业生,如钟永豪等;还有从垦区内部选调部分已从事一段实际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如张万双(后任该校校长)等。这些人员调入该校任教,为八一农大设置农业会计专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1962年下半年,全国农垦系统教育工作会议确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增设国营农场会计专业。当时,考虑到这个新专业未经教育部核准,同时师资条件尚未具备,根据农垦部的指示,学校在1962年9月下旬,经过考试录取了牡丹江、合江两个垦区23个农场的41名在职的会统人员,举办了一期会统专修班,学制定为一年。这个班开设了会计原理、统计原理、国营农场会计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国营农场统计、政治经济学和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学等课程,还开设了农学基础、农业生产机械化、畜牧学概论等课程,进一步熟练了珠算。从教学的情况来看,由于在职学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加上自身努力,一年之内,基本上达到了农垦部所规定的“在短时期内学习得较好”的要求,基本能编制各种计划,能够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对国营农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检查。教师们认为,专业会计和专业统计学习的深广度,已接近大学本科的专业水平,而在专业课的掌握上,比一般大学生更为扎实,独立工作的能力也更强。这批学员于1963年8月15日毕业,除个别留校工作外,绝大部分都回原单位工作。
八一农垦大学在1964年又举办了一期二年制的会统班,所开课程与前届会统班相同,只是学时增加一倍,执行大学专科的教学计划。同时,学校为成立国营农场经济系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农垦部也从各地调来一些财会方面的高级知识分子来校任教。如陈自成、傅晓声、程能润、田良果等,大大充实了农经系的教师队伍。
这两个班的开设,为垦区财会高等教育摸索了经验,铺平了道路;为“文革”后开办财会专业本科班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为垦区培养了较高水平的财会人员,这些人大多成为垦区财会战线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