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垦区五、六十年代的财会理论研究

第二节 垦区五、六十年代的财会理论研究


50、60年代,垦区有关财会工作经验介绍和理论探讨的文章大都发表在《机农通报》、《机械化农业》、《大众会计》等刊物上。一部分发表在牡丹江农垦局、合江农垦局及东北农垦总局办的报纸上。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3年至1960年,垦区财会人员在主要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共有43篇。见下表。


 
  当时,活跃在垦区财会文坛上的有:丁履枢、何汝琦、曲庚贤、郑维新、刘治宇、曹风等人。
  到六十年代初,由于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垦区发表文章渐少。纵观 1953年至1960年这段时间里,垦区财会文章的发表具有下面较为明显的特点:
  第一,重视研究经济核算。黑龙江垦区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垦区之一。在学习了前苏联国营农场会计核算后,结合自己的实际,陆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体系,加强了经济核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会计工作者针对农场刚刚组建,供给制思想严重、不懂办企业、不会办企业、损失浪费严重等问题,特别注意了对建立经济核算制方面问题的研究,用经济核算制的理论指导工作。早在1952年1月《机农通报》上,马凯著文就把清产核资工作提高到经济核算制的高度来认识。1953年8月何汝琦在《机农通报》第八期发表《开展麦收机车作业成本竞赛的办法》一文,就把建立经济核算制的思想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点到了问题的要害:“宝泉岭农场的职工由于长期受供给制思想的影响,自1953年正式进入正规企业经营的头一年,一般职工对于成本核算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大都是只知道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有的同志对于降低成本无从下手。”《机农通报》1954年8月第15期刊登题为《九三荣军农场进一步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文章,作者是九三荣军农场会计室主任任殿升,文章在总结了贯彻经济核算制后,控制了资金使用,进一步清理了债权债务;在成本管理上对职工进行了一系列核算思想的教育,使职工树立了成本核算思想;在资产管理方面,由集中管理改为分级管理,并由会计统一掌握等等,文章认为,国营农场的经济核算制,在当前是一项新的工作,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使群众掌握,才能够顺利进行。农场的每一个职工的行动都体现着农场的经济活动,使农场经济在变化,所以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或开办的各种训练班,都要以贯彻“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生产有利”为中心。1953年6月第9期《机农通报》,发表了《贯彻经济核算制,加强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工作》——房定辰副局长在直属场会议上报告,阐述了“经济核算制是管理社会主义企业最基本的方法,而成本核算对经济核算制起着促进作用”。经济核算制思想的建立,在垦区开发与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探讨基层核算工作。农业生产的特点具有分散性。国营农场分成作业区、生产队,在广阔的土地上从事生产劳动,为国家提供粮食产品。垦区会计人员经过几年摸索,开始把核算的重点放到基层。1953年11月《机农通报》以《红星农场第二生产队开展机车原始记录竞赛有成绩》为题,报导了该队原始记录建立情况,原始记录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场的计划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文章既具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又切中了基层核算工作的要害。这在建场初期是难能可贵的。《机械化农业》1955年第3期发表了刘铁男、宫万钟、王威三人署名文章《从国营曙光农场推行核算组中看出实行基层核算的好处》,文章首先总结了推行核算组之前,场部会计室进行全场生产成本总核算,基层生产队不知道各作业阶段成本完成情况,致使领导心中无数,职工成本观念薄弱。文章对实行基层核算的好处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加强基层生产单位核算的前景。1953年8月至10月《机农通讯》连载了丁履枢的文章《国营九三荣军农场核算组的工作经验》。文章论述了十个方面的内容:(1)核算组组织机构和任务;(2)核算工作中的原始记录;(3)成本核算原则规定;(4)计划价格及换算表的编制、应用和定额核算;(5)材料成本的处理;(6)人工成本与处理;(7)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处理;(8)辅助部门成本计算、分配和费用处理;(9)成本结算和成本报告;(10)改进意见。几年的实践证明,抓基层核算工作的方向是正确的,当初的生产成本还是在作业区核算组中进行,到后来就发展成按生产队设立会计员,建立会计账目,核算经营成果。
  第三,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随着国营农场生产建设的发展,会计核算也在深入发展。核算范围在扩大,核算内容在增加,尤其是学习前苏联的国营农场会计核算之后,使国营农场会计核算有了借鉴。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垦区广大会计工作者,围绕着这些问题,从实际工作出发,进行了广泛讨论。从1952年11月份丁履枢对《农产品生产部费用计算必要性》的研究,到 1953年11月份,曲庚贤、郑维新《对国营机械农场植物培养成本核算办法的商榷》已经肯定了两阶段成本核算办法在种植业中的运用,突破了原来直接记入费用的办法。注意对材料核算的研究。1953年12月,曲庚贤、郑维新《对国营农场材料核算的意见》(《机农通报》第21期),查哈阳农场刘钊、梁大蔚、王泽波等对《国营农场材料管理办法的商榷》(《机农通报》1954年第4期),曲庚贤《国营九三荣军农场材料核算与管理工作》《机农通报》1954年第16期),此间,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财务处还发表了《切实搞好农场材料的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文章。1957年《机械化农业》发表了丁履枢研究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实行总额控制,单位包干,条条监督财务管理制度》的文章,认为这一制度的推广,“克服了过去各项费用超支的现象”。1956年初农业部颁发了《国营农场统一成本计算规程》之后,在贯彻新制度中,结合实际工作,也有一批研究新制度,贯彻、执行新制度的文章发表,垦区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曹风发表在《大众会计》1957年7月份的《牲畜动态核算》。此外,在编制生产财务计划方面,在会计核算组织形式方面,在账簿、凭证、报表的使用和改进方面,在建立经济核算制、建立基层核算组方面,都有一些文章发表。
  上述各类文章的发表,对作者本人是总结经验提高水平的过程,对读者是吸取经验、丰富知识、改进工作的过程。
  第四,关于农业成本计算方法的探讨。1954年前的农业生产成本计算办法是:根据作物种类按作业阶段及生产程序逐阶段逐步详细计算成本至最后汇总各步成本,求得产品成本及单位成本(见《东北国营机械农场暂行农业成本会计制度草案》第42条)。并规定先确定各种作物为成本计算对象,把全年各种作业划分为八个生产阶段,直接成本按阶段逐步计算,间接成本按阶段计算分配。这种作法经过两年的实践,到1953年10月,丁履枢《国营九三荣军农场‘核算组’的工作经验》提出“把作物的作业程序成本变为作业的工作成本,全部以计划价格进行核算,日常不做辅助生产的分配,至年末一次调整价格差异,采用这些办法之后,成本核算就大为简化,而且也完全可以作到及时正确的核算,当天可以结算出每一生产队作业的工作成本,及时考核成绩,核算人员摆脱事务圈子,再也不会陷于天天报、月月分析价格差异、分配费用等不必要的繁重工作”(《机农通报》1953年14—18期)。这就是黑龙江垦区最早提出农业生产先算作业成本,再算作物成本的原始意见,该文在历数了这种核算的种种好处后,还归纳了基层核算的程序图。
  与此同时,曲庚贤、郑维新等也联合署名撰文,提出了“在生产过程中日常实行定额核算,以计划价格计算成本,于每一作业阶段计算生产成品成本,于年末一次调整为产成品的实际成本”。文章称“只有这样,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监督计划定额的执行,加强成本分析工作,保证计划完成”。在这篇文章里,“机耕费用”作为产品成本要素,出现在植物培养生产成本中(见《机农通报》1953年19期)。
  1956年10月,《机械化农业》第10期发起了《关于两阶段核算问题的讨论》。垦区许多会计工作者踊跃参加积极撰写文章,发表各自的观点,如:友谊农场刘璧、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董芷人、刘治宇等,认为核算方法不必强求统一,有的认为采取费用直接按作物别核算栽培成本的办法优点多。这次讨论以农垦部财务局发表的《关于国营农场植物栽培成本核算方法的几点意见》而结束。“几点意见”最后认为:“在我国目前各地区的国营农场的技术(机械化)条件和核算组织基础还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对作物的划分和作业项目的合并以及在某些领导要求上和技术上还没有得到较合理而普遍的解决之前,我们认为各地区农场在不影响整个核算要求和核算应起的作用的原则下,关于一些核算账卡的组织与登记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置。但也应积极研究进一步简化核算方法,不断地改进工作。对于决定核算效果的一些原则规定,如核算的对象和进行核算的步骤等,仍不要轻意改变。因为离开了这些原则,将使我们的核算工作,发展到为简化以致失去核算的作用。同时我们认为坚持这些原则,不仅是在现阶段的条件下,应该作为奠定核算方法的基础,而且也应该作为我们今后改进核算工作的方向。”此文为讨论作了终结(见《机械化农业》1957年第二期)。
  关于植物栽培成本核算方法的讨论,是垦区财会界在会计核算方面所进行的第一次讨论,命题自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深入讨论,通过讨论统一了认识,统一了作法,一直沿用。
  第五,参加全国财会人员大讨论。1963年5月至8月,为了解决财会人员一些思想认识问题,由《工人日报》发起财务人员大讨论,开辟“财务会计人员讨论会”专栏,对财会人员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务院发布的《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对财会人员如何坚持制度;财会人员的职权如何正确行使;以及如何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这次大讨论持续了三个多月。当时,垦区两大业务领导机关——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财务部门对此次讨论十分重视。曾先后以电话、会议通知各个分局,要求各农场、直属各单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以贯彻执行试行条例为中心内容,采取阅报或定期不定期组织座谈讨论。多数农场以财务科以主,少数农场以办公室为主,并指定专人负责这一工作,收集意见,编发材料,解答疑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垦区会计人员和经济人员共发出信函50多封,大小讨论会近百次。军川农场的会计人员以该场的第十生产队队长赵云龙为榜样,学习他廉洁奉公、坚持原则的先进事迹,使这次讨论进入了高潮。赵云龙毫不特殊,按章办事,从不马虎,在领导核算工作中,该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该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等负责的事迹,生动感人。 1963年5月22日,《工人日报》第2版曾以《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为题予以报道。
  垦区还有一些会计工作经验研究的成果,虽然没有见诸于报刊,但由于是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得来的,在理论上能够站得住,经过数十年实践验证,也就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开来,诸如“生产实现制”的实行,“账内算费用、账外算成本”的做法等,将在以后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