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特点

第三节 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特点


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特点,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了发展工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建筑业和通讯网络,初步形成农工商运建综合经营的格局;二是适应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兵团的需要,社会职能更加全面,如教育、卫生、治安、交通、通讯系统、银行、税务和民事调解等,使兵团不仅成为经济实体,而且具有许多政府社会职能,工农商学兵融为一体,显出了“农垦小社会”的特色。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政府部门因受到冲击而处于半瘫痪状态,许多社会问题无人过问,兵团的团场大都处于远离城镇的边境,随着54万城市知青的涌入,人员成倍增加,社会问题更加突出,逼迫自行解决。如交通、通讯,过去农场均由地方解决。兵团成立后,按部队编制设立通讯处、装备处(负责车辆管理和交通监理)两个机构。在“战略”要求下,首先开通了沈阳军区、兵团和团(农场)之间的专用通讯线路,逐渐形成独立的通讯网络。交通方面,除修缮原有田间通道,在农场内部构成网络,又修建主要干线,与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相沟通。从富锦县二龙山到抚远县的二抚公路,伸向三江平原腹地,即是由兵团组织施工修建的。它沟通了边境 10多个农场与佳木斯市的联络,一些主要干线上的桥涵,也全部改成钢筋水泥的永久性建筑。
  扩大商业机构。兵团将原来农场的由地方管理的商业收归兵团,建立兵团、师、团三级商业机构,师成立批发站,团成立商业连,由过去地方管理的商业,变成兵团自成体系的商业。
  文教、卫生原由地方负责业务指导,兵团也全部揽了过来,各级设立文教、卫生机构,形成兵团、师、团三级管理,使教育和卫生事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在工业方面,兵团有较大的发展。首先为各场的修理厂增加设备,提高机械设备的维修能力,补充机械零部件供应不足,同时增加和完善粮油加工设备,以保证人口增加后的口粮自给。在发展“五小工业”(小机械、小钢铁、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以应急需的同时,还筹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如林源炼油厂、小岭水泥厂、浩良河化肥厂、跃进钢铁厂等。但是,也由于布点过多,战线过长,资金不足,有的工程又因缺乏科学论证,盲目上马又下马。但从总体上说兵团建立的这些工业基础,为后来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农工商运建服的综合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
  兵团的农业在经过一段滑坡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实行科学种田和发挥机械作用,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运用充裕的劳动力,较大规模地扩大耕地面积;有的深入荒原,艰苦创业,开发建新场;也有的利用周边荒地扩大耕地面积,累计新增耕地300万亩以上。总的说来,兵团后期的经济工作,开始呈现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