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大批城市知青进入团场

第四节 大批城市知青进入团场


到1971年底,全省国营农场系统接受安置了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54万人。大批城市知青的进入,使团场原有定员、定额的规定完全被打破了。同时,原有农场职工子女,因受定员、定额限制未能就业的,也纷纷提出就业要求。为缓解矛盾,兵团采取包下来的政策,职工子女只要初中毕业,年满16周岁,一律吸收为职工,与知青同等待遇,更扩大了职工队伍。
  为充分发挥这支劳动大军的作用,在国家和省委的支持下,兵团采取积极措施,进入荒原腹地,开辟新的农业生产基地,积极扩大经营范围,组建基建队伍,大规模更新建造住房、仓房和“三用食堂”等公共设施;承建公路、铁路工程;扩大水利专业队伍,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同时,充分发挥知识青年的特点,为机务、教育、卫生、财会等部门培训知青专业人才。据1974年冬调查,农机战线的车长、修理工中知青占90%,生产队小学教师中的知青几乎是100%,中学教师、医院护士中知青占70%,财会、商贸战线知青占50%。这样,明显地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
  城市知青到农场,毕竟是“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特殊社会现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知青就又像一股涌潮似地返城了。到1990年末,继续在垦区各条战线工作的知青已不到3万人,其中以哈尔滨知青居多。
  城市知青进入团场,扩大团场职工队伍和经营规模,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十年寒暑,同甘共苦,创造了财富,在北大荒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同时,知青也在劳动实践中经受风雨,经受锻炼,共同感受了北大荒精神,在政治和技能上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