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定五有” 加强经营管理
第二节 “五定五有” 加强经营管理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按文化大革命的要求,大批“农垦五条”和“农垦十六条”,造成思想上的离异,管理上的混乱,导致企业经营成果变为负增长。呈现低产、亏损被动局面。1971年经营亏损6 956万元。当时财政部提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1年的亏损,需报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1972年9月 6日向国务院转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关于1971年生产经营亏损情况的报告》中提出:“有些师经营管理有些混乱,损失浪费较为严重,以及劳动力增加和发展生产还不相适应,再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1971年全兵团亏损。”可见兵团的亏损,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兵团党委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开始调整各方面的关系,抓发展生产和经营管理。纠正“改造旧农场”等不切实际的错误口号和作法,各级任用了非现役领导干部和业务技术干部,加强了团结,调动了积极性,各项管理工作逐步向正确轨道上靠拢。
1972年6月1日“全国清产核资经验交流会纪要”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流动资金、物资供销、固定资产、班组核算等管理制度,巩固清产核资成果。在生产经营管理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批知青进团(场),劳动力集中高速增长与生产发展速度很不适应,体现劳动生产率低。1968年兵团有职工25.5万人,耕地面积1 250万亩,工农业总产值5.6亿元,每个职工拥有耕地49亩,创造产值2 200元。到1971年有职工60.6万人,耕地面积1 740万亩,工农业总产值 6.8亿元,每个职工拥有耕地28.7亩,创造产值1 100元。1971年比1968年职工人均拥有耕地和创造产值,分别降低42%和50%。兵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结合清产核资工作收尾,把开展“五定五有”工作做为发展生产、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增加积累的具体措施。
“五定五有”的主要内容。“五定”即:(1)定规模,主要是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人力、物力等情况,确定生产发展规模。有些生产单位因规模不够,造成成本高,经营亏损,因此必须通过定规模,有计划地逐步加以调整。(2)定任务,根据确定的生产规模、生产任务,制定各项生产财务计划指标,确定任务。(3)定人员,根据生产任务和劳动定额确定人员。通过定人员,把多余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多种经营。(4)定设备,本着充分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原则,按生产需要和现行配套标准,配备机械等设备。多余的调出,不足的逐步补充。(5)定资金,根据生产任务定费用,按核资办法核定定额流动资金(连队核定生产费用指标,不核定流动资金)。“五有”即:(1)生产有计划,五年生产建设长远规划;年度生产、财务、节约计划;劳动力使用计划;生产阶段作业计划。(2)管理有制度,财务、物资、产品、固定资产、机务、畜牧、在用物资、场院、基本建设、食堂等管理制度。 (3)消耗有定额,主要是油料、零件修理费、低值易耗品、饲料消耗、亩成本和各项费用定额。(4)成本有核算,按农、林、牧、工副、渔五业核算。农业分: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核算。牧业按名称分群核算。工副业按主要产品计算成本。机务搞班组单车核算。(5)劳动有要求,劳动定额、质量、劳动纪律、讲评制度等要求。
1972年12月31日,中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批转了兵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关于当前清产核资进展情况和今冬明春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在这个文件中,对开展“五定五有”工作作了具体安排。这期间正是“清产核资”工作的清查财产基本结束,核定资金开始的时候。结合开展“五定五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管理定额是适宜的。
1.建立组织。为了使清产核资工作善始善终,必须把“五定五有”工作尽快抓落实,1973年2月兵团党委决定抽调10名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干部,即:计划、财务、机务、物资等专业人员,组成“五定五有”工作组,由后勤部第一副部长高学仁负责具体抓“五定五有”工作。
2.先行试点。1973年3月,兵团“五定五有”工作组到二师十五团进行试点。按“五定五有”内容要求,深入基层连队,深入各生产岗位,开座谈会,进行实地测试,参考以往有关资料,通过1个多月的认真工作,制定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定五有”试行方案。兵团在进行试点时,也要求各师搞试点,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定额标准。
3.开交流会。兵团“五定五有”工作取得试点成果之后,于1973年11月开了“五定五有”工作经验交流会,各师都汇报了试点情况,会上同时也布置了“五定五有”工作要加快进度。
4.全面铺卉。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结束后,兵团下发了会议材料和十五团试点方案,各师、团全面开展了“五定五有”工作。
5.系统总结。“五定五有”实质是实行全面定额管理。是兵团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低产亏损局面。“五定五有”所确定的定额标准,也都是相对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各单位按“五定五有”的要求,不断深入地进行工作,不断完善定额标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绝大多数单位都有了自己的“五定五有”实施细则。各师也都在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因为“五定五有”不能统一一个标准,而且不同地区相差较大,所以兵团没有形成总体材料,只是在某些项目上有统一的标准,如:机械作业定额和人员编制定额等。“五定五有”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各单位一直在抓,总局成立后也继续抓。如北安管理局1973年 3月把《“五有”试行方案》正式铅印成册,发给各农场、生产队。该试行方案内容细而全,对指导经营管理工作很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