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在建设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中,继续深化改革

第三节 在建设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中,继续深化改革


1990年黑龙江垦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设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项目任务,并经过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反复论证,于1990年 10月上报农业部转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原则同意,批准立项,纳入国家计划。在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中,黑龙江垦区继续深化改革。
  首先,调整经济结构。在农业内部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发展适合自然规律的高产作物——水稻和玉米的生产,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拨款加速水田改造,水田面积由1985年的2.6万公顷,增加到1997年的53万公顷,增加19.4倍,增产粮食397.8万吨,玉米由1985年的4.52万公顷增加到1997年的23.2公顷,增加4.1倍,增产粮食128.1万吨,同时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在抓紧农业生产的同时加速发展工业、贸易。
  第二,调整所有制结构。随着改革的深化,垦区在发展全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股份、个体、私营经济。到1997年,非国有经济比重已由1985年的 4.8%上升到28.3%。
  第三,调整组织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农场管理机构相应地进行了改革,有的行政管理部门改为企业管理,如物资科、粮食科、外贸科改为物资公司、粮油公司、外贸公司;有的生产技术部门改为技术服务中心或开发中心。场内和地区粮油加工、制糖、奶粉等工业企业与家庭农场实行产业化经营,更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第四,推广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每年抓几项农业适用技术,年年积累,“八五”期间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6%,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要求,绥滨农场进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行例,宝泉岭、赵光、八五四、绥滨等四个农场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提高,到1997年全局办各类家庭农场 210 513个,承包耕地191万公顷,生产、生活费自理率达到93.7%,职工家庭农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 952台,联合收割机6 967台,家庭农场已成为农业投入的主体。
  这些改革、改组、改造的措施按党的“十五”大要求一步一步地深化落实。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使垦区提前超额实现了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任务。
  改革开放二十年,黑龙江垦区始终按照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从宏观的财务包干到微观的兴办家庭农场;从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到作物结构的全面调整;从产业龙头,到“基地建设”;从对外引进资金技术,到国内、省内引入资金、劳力;从机构改革转换职能,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经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过程,给垦区财会工作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促使财会工作不断改革、发展和提高。这一时期,垦区会计从单一产业核算到农工商综合核算;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会计传统模式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代财务会计手段;从分级核算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效应的集中核算;从会计核算的手工操作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传递网络。这些丰富多采的内容,为财会工作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才智的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