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垦区执行财务包干政策的结果
第三节 垦区执行财务包干政策的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垦企业走上了改革之路。其中:首先就是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财政对总局实行定额补贴的财务包干办法。在横跨四个五年计划期、近17个年头的财务包干实践中,全垦区上下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步改善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调动了农垦企业的积极性,改变了农垦企业长期亏损的局面。财务包干使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包干的形式固定下来,国家和企业在实现的利润或减亏中各有所得,该企业得的国家不拿走,多盈利多得,少盈利少得,亏损或超亏国家不补,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使企业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利益机制上调动了企业改善管理、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从经营利润看,黑龙江垦区在财务包干后17年(1979—1997),只有1981年因特大洪涝灾害亏损3.9亿元,因劳改农场划转1984年和1985年两年亏0.86亿元,其他14个年头都盈利,盈利额为26.57亿元,盈亏相抵净盈利21.8亿元。这些成效的取得,财务包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二,促进了企业内部的改革和机制的转换。财务包干后,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已定,企业的前途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就要求企业眼睛向内,加快改革,转换内部机制,增强活力,提高竞争能力。在财务包干的推动下,农垦企业内部机构改革、领导体制改革、层层承包、兴办家庭农场、三项制度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等迅速展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垦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得比较彻底,农业职工不再按月按等级发工资,逐步实现了生产、生活费用自理,在生产投入上不断增加,调动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第三,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财务包干破除了企业完全依赖国家、一切由国家包下来的思想观念,促使企业主要靠自己求生存、求发展,依靠自己的积累“滚雪球”扩大再生产;留给企业的财务包干结余资金,也使企业初步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财务包干17年,全总局共得包干结余资金 38亿元。通过财务包干结余积累了资金,为农场加强农田建设,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由此大大促进了农垦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使农垦由过去的单一经营发展到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全面发展,提高了生产水平,改善了职工生活。17年包干结余22.6亿元,用于自筹基本建设。
财务包干的17年是农场历史上比较稳定、发展速度比较快、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时期,大部分农业机械装备得到更新和配套,农业机械化有了新的发展,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垦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11.34亿元,提高到1997年的135.1亿元,增长10.9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5.69%,是农垦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职工收入也大幅度增加,1997年职工平均收入达到4 714元,比1978年增长8.1倍;住房、医疗、饮水、教育、社会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应该说,财务包干在垦区历史上立了大功,它不仅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有力地推动了垦区经济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为农垦企业进入市场经济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