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家庭农场生产、生活费用推行“两自”1989年冬至1990年春,对家庭农场欠款的清理、认定、回收及部分核销,进一步稳定了家庭农场经营体制,家庭农场也有了一定积累。从1991年开始,垦区全面推行家庭农场生产、生活资金自理的办法,随后许多农场实行了叫价承租土地,谁出资(利、费)高,谁有经营承租土地的优先权,并且先交利费,俗称“上打租”。利费先交了,自然还要筹集生产经营资金,为了使土地越种越好,收益越来越丰,家庭农场也有了向土地投资的热情,投资越多,责任心越强,经济效益越高。通过生活费用、生产费用的自理,使家庭农场的权责利结合起来了。
家庭农场资金从“两借”到“两自”的转变是垦区农业改革的深化和管理配套措施的完善,农业体制改革不断趋向成熟,家庭农场经营体制实现了彻底转换,为垦区的后一个时期经济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全面推行“两自”,农场各部门齐心协力,使各项改革措施配套成龙,加快了“两自”的进程。农场财务部门在这项工作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发挥了主导作用,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农场财务部门积极转变职能,从过去的记账、算账、报账的服务型转变为分析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进行目标管理和控制,为企业内部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第二,严格控制对家庭农场的垫支。对家庭农场要核定资金定额和使用计划。正确核定家庭农场资金的使用限额,作为农场有计划地分配资金的依据,也是考核生产队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指标。因此,农场财务部门根据生产队的计划播种面积、上年家庭农场分配情况以及加速家庭农场自给能力的要求等因素,对生产队核定全年资金使用限额;生产队再分别对家庭农场进行核定,以严格控制垫支额。
第三,建立场内资金有偿占用制度。家庭农场占用农场的资金限额以内的,按银行贷款利率收息;限额以外的适当加息。农场占用家庭农场的资金也按银行利率付息。农场充分利用利息杠杆调节资金占用,控制资金流向,减少垫支。
第四,建立生产储备基金制度,统一预留生产储备基金。对有农业机械的家庭农场,由于他们承包面积大、需要资金多,由农场制定统一的分配政策,统一预留生产储备基金。在年终分配中,劳均纯收益超过一定数额标准的,规定了偿还年欠款和预留生产储备基金的幅度,以加快农场资金的回收,增强家庭农场的自给能力。
第五,整顿亏损大户,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自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以来,多数家庭农场经营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比较差,内部制度不健全,经营效果不好。为此对承包以后年年亏损挂账,累计挂账超过10万元的亏损大户进行整顿,实行家庭农场“两自理”,解决家庭农场挂账年年上升的问题。
第六,加强产品管理。产品是家庭农场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场利费回收的主要渠道。即使家庭农场实现了“两自”,为了保证利费的回收,也不能放松对家庭农场产品的管理。主要作到了产品管理上的三统一(进场晾晒、上交粮库、农场结算)和收购上的平议结合、粮油肥挂钩等。特别是确定定购数量时,既要保证国家定购任务的完成,又和应收利费挂钩;对其超任务部分,农场不再干预。
由于大力推行“两自”,使家庭农场近10亿元生活费用基本自理,生产费用自理率迅速提高。见下表。
同时,农场应付家庭农场款剧增,大大超过了应收家庭农场款,改变了农场和家庭农场的财务关系,使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活动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应付家庭农场款见下表。
职工家庭农场“两费自理”后,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生产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增长,生活水平提高。见下表。
生产费用与生活费用自理后,在生产队统一协调之下,家庭农场也确实尝到了甜头,自己的田自己种,自己的钱自己花,充分发挥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舍得在生产上投入以换取更高的产出。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