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1981年在黑龙江垦区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财务工作会议

第二节 1981年在黑龙江垦区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财务工作会议


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已经深入人心;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的方针正在贯彻执行;以财务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农垦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各方面出现了新的形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农垦部、财政部联合于1981年8月8日至18日在总局所在地佳木斯召开全国国营农场财务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省、市、区的财政、农垦厅(局)主管农场财务的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以及财政、财务工作的主管人员,典型单位的代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财经专业的教师,共164人。总局与管理局财务处大部分人员及部份企业财务科长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学习中央领导有关调整国民经济和财政问题的指示;研究讨论在新形势下国营农场如何扭亏增盈问题;财务工作如何贯彻执行调整国民经济方针问题;财务包干后出现的新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讨论修改了几项财务会计制度,会上有14个典型发言交流经验。
  会议由农垦部边疆副部长主持,财政部江东平副部长就财务包干讲了三个问题:(1)国营农场实行财务包干的意义和认识过程。实行财务包干是国营农场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过去.国营农场基本上是统收统支的供给制办法,这种企业缺乏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也不承担经济责任,好坏一个样,挫伤了农场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以致有一年亏十多亿元。国营农场大量亏损的事实,引起了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关注,首先是湖北省经过摸底从1974年对亏损农场实行定额补贴办法,并要求三年扭亏为盈,结果到1976年做到了场场盈利。1979年盈利4.5亿元,1980年盈利6.3亿元,1981年各地自然灾害严重,估计也能有扭亏增盈的好成绩。(2)国营农场实行财务包干的基本经验。财务包干正确处理了国家、企业、职工的关系,扩大了企业自主经营权,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打破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基本经验有四条:根据农场不同情况核实包干指标;农场对生产队实行“定、包、奖”和分级分项包干的全面经济责任制;农场对职工实行联产计酬,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紧密结合,权责明确,政策兑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放宽政策扶持职工家庭副业生产。总之,3年来各地实行财务包干,“包、定、奖”政策过程中,已经摸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3)进一步搞好财务包干需要注意的问题。要贯彻国务院1979年(55)号文批发的《关于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的暂行规定》,增强全局观点,争取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包干指标要留有余地,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包干资金留一定机动,要有储备基金;用好管好包干结余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加强财务管理,搞好经济核算,加强财政监督。
  边疆副部长在会议总结中讲了四个问题:(1)关于进一步抓好扭亏增盈工作,一要调整放宽政策,抓好财务包干,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国营农场应当积极发展集体、个体经济和职工家庭副业;二要因地制宜确定经营方针,搞好主业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三要搞好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四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领导干部经营管理水平。(2)进一步搞好财务包干,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3)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要管好用好资金,做到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合理使用;严格划分资金性质,保证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经济核算,实行分级分项包干和联产计奖计酬的经济责任制;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培训财会人员,三、五年内农垦企业都要配备总会计师协助场长抓好财务工作。(4)财务工作要贯彻调整方针。调整投资方向,资金集中投放,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广开聚财之珍,合理使用资金,改善生产条件,实现稳产高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经济核算和财务监督,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实现扭亏增盈。
  在会议上,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副局长杨清海以《加强经营管理,实现扭亏增盈》为题、省财政厅田芬副厅长以《财政部门帮助国营农场加强财务管理情况的汇报》为题发言。14个典型发言中,黑龙江垦区红兴隆管理局副局长黄根堂介绍了“认真实行财务包干,努力办好国营农场”的经验。
  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农垦企业包干结余资金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农垦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农垦企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国营农场总会计师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等五项制度。
  这次会议规模比较大,规格比较高,时机比较好,会议影响比较大。会上介绍的工作经验丰富、具体。会议强调了财务会计工作要贯彻调整、改革的方针,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统一了与会人员的思想。这次会对推动农场加强财务管理,促进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