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编篡财务历史资料
第三节 编篡财务历史资料
为了统一全局财务数据历史资料,总局财务处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组织编篡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财务资料汇编(1948—1978)》(以下简称“汇编”)。
“汇编”组织了全局各农场、直属单位的财会部门参加,收集、查找了大量会计历史资料,调整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计算口径,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工作。“汇编”最初是由当时财务处副处长董凯及于泉平等策划,由董凯负责指标系统的总体设计及最后定稿。汇编中各项指标是按照1978年财政部与农业部颁布的《国营农场财务会计制度》为标准,将各主管部门,各历史阶段自1948年起的历史资料,调整为、 1978年度所规定的统一口径上,并且以后所有财务会计历史资料的运用,一律以此为准。
以1978年《国营农场财务会计制度》为标准,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在资金指标体系的设计上,按着“资金平衡表”的3大块分别平衡的原理,列示了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占用,专用资金增加、减少、占用的3张表,充分反映了企业资金状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1978年的制度,已经明确规定了国营农场实行农、林、牧、副、渔五业核算,也正是国营农场几十年实现多种经营在会计核算中得以正确反映的结果。“汇编”要求经营成果的反映,先按“五业”计算出“五业”收入与“五业支出”,然后计入销售费用、税金、非生产性支出等项目,计入经营盈亏。由于在历史上曾实行的“生产实现制”所发生的“上年产品差异”及带鲜明历史痕迹的“五小工业补贴”、“连队超计划留成”等指标,则作为对经营盈亏的调整项目,列在经营成果的指标体系之中,使经营成果得以准确地反映。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之一在于通过对生产费用的控制,进一步控制生产成本,因此,“汇编”以要素费用的汇总,反映了垦区生产费用逐年变化,使使用者对垦区几十年生产消耗一目了然,继而又将垦区各主要产品的成本加以列示,反映了产品成本的变化情况。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资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渠道,而国家投资又可分成基建拨款、流动资金拨款、财政退库、包干补贴拨款、专用拨款等项。农场在财政上对国家的贡献则表现在上交税金、上交利润、上交折旧及变价收入等。“汇编”不仅逐年反映了基本建设投资及其完成情况,而且还对投资的回收情况加以反映并计算了累计投资回收总额,以便计算垦区累计投资回收率。
这部“汇编”共10册,第一册是全垦区管理局以及总局直属工业企业的财务历史资料,第二册至第十册为管理局所属各农(牧)场以及管理局直属工(矿)企业的财务历史资料。
“汇编”的印刷下发,使垦区自下至上对财务会计资料有了一致的数字,结束了数出多门的局面,也为后来历史资料的接续创造了条件。当然,由于部分劳改农场的调出,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农场的划出,使口径上又出现了一些变化,资料的使用者对此是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