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垦区财会专业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垦区财会专业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垦区财会专业教育以八一农垦大学为主的高等专业教育,以农垦经济学校为主的中等专业教育,以农垦干部管理学院为主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农业广播学校为主的成人中等教育,形成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等多种类、多层次的专业教育体系,并以崭新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大量适应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建设人才。
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正式招生。八一农垦大学在举办了两期财会大专班的基础上,设立了国营农场经济系财务与会计专业,学制为三年。按本科考取进来的学生对学制三年很有意见。黑龙江省文教办公室在(79)50号文《关于大学本科调整学习年限的通知》中指出:“我省原有高等学校,从一九七七年开始,都恢复了文革前的学制(即四年或五年),只有三所师院的音、体、美专业,八一农大的财会专业,虽然明确为本科,但仍沿袭为三年。为了保证本科的教学质量。决定把上述几个专业的七七、七八、七九届学生的学习年限调整为四年。”自此,农经系的学制与其他各系一样,均为四年。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营农场财会专业的设立是非常必要的。当这个专业第一批毕业生走出学校,踏上工作岗位时,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批毕业生为国家各部门所欢迎,很快就成为各级机关及各企业单位的业务领导或专业技术骨干。
1983年在总局财务处的积极倡导之下,与八一农垦大学农经系充分协商,经省教委批准,设置了国营农场经济系财会专业函授大专班,学制三年,考试录取。第一批学员均为垦区财会专业的骨干。后又举办函授本科班,由于未经省教委批准,函授本科班仅此一期即停办。八一农垦大学还深入各管理局招生办班,对现职财会人员进行大专学历函授教育,取得较好的成果。
在八一农垦大学设置了财会专业函授大专班的同时,辽宁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前身)也由财务处、计划处联系,在垦区设置了工业会计函授班。其他院校也纷纷来垦区招生办学,使垦区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学历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在垦区财会人员继续教育中,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农垦分校也作出了很大贡献。该校自1981年建立,至1997年共培养财会大专班学员3 155人,经正规地教学和严格的考试,得以毕业。同时,农业广播学校的成人中等教育有13 990人毕业,取得财会专业中等学历。
1978年经省政府批准恢复赵光农机校,隶属省农场总局。在总局和北安管局的关怀下,当年复校,当年招生。从1978年至1981年学校招收了7个财会班280名学员。1981年总局在佳木斯成立了农垦经济学校,刚复校不久的赵光农机校的财会专业合并到农垦经济学校。1983年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开始起步,省政府工农教育办批准在赵光农机校附设农垦赵光职工中专学校,开设农机、财会两个专业,实行全日制成人教育,1983年到1987年赵光职工中专学校招收财会专业脱产生7个班共计300人。1987年底农场总局对所属的普通中专学校进行调整。赵光农机校被撤消合并到宝泉岭农机校,学校再次解体。1988年4月留下的赵光职工中专学校在原赵光农机校的基础上开始独立办学,从1988年直至1995年学校招收财会和会计电算化脱产学生23个班920人,1996年按省教委通知又恢复中专财会专业招生工作。
“文革”期间由省农场管理局成立的农业技术学校,改为农垦师范专科学校。高考恢复后,按高考分数段录取,前后共办2期,毕业学员150人。1980年改为农垦师范专科学校,不再招收财会专业学生。1981年农垦经济学校成立,财会专业教员大部分并入农垦经济学校。
经省教委批准,总局新建的黑龙江农垦经济学校于1981年成立。校址在佳木斯市东南岗。由于当年施工建校舍,难以接纳学生入校,分别在农垦师范专科学校按高考分数线录取1个班,在赵光农机校录取2个班。这三个班学生均于1982— 1983学年开学时并回佳木斯农垦经济学校本部。此后每年陆续招生4—5个班。 1981年始,直到1997年底,该校毕业财会专业学生15期,近5 000人,分布于垦区各农场、管理局、总局和省内各市、县企事业单位。该校除设有农场会计专业外,还设置商业会计、农场统计、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专业。1985年、1986年也曾办过二期大专学历的财会师资专业3个班,共毕业学生116人。该校在张祥元任校长时,曾于1988年在农业部全国农垦中专评比中获第一名。 自1997年始,按国家及省教育改革统一布置不再在高考中录取中专学生,而在初中毕业生中录取初中学生,学制四年,过渡将在1998年完成。该校负责教学的校长和副校长有:宋茂林、崔慧芝、姜志英、祖印有、刘剑秋、许淑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