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利用外资情况概述

第二章 外资项目财务与会计

第一节 利用外资情况概述


黑龙江垦区外资财务与会计工作开始较早。1979年以黑龙江省洪河农场补偿贸易方式立项建设为标志,较全面建立了垦区的外资项目财务与会计工作。洪河农场建成后,垦区引入外资越来越多,到1997年底共引进外资2。5亿美元(含赠款0.137亿美元)。加强外资项目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也成为垦区财会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洪河农场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引进的补偿贸易项目。该项目1980年初经国家计委、农委和进出口委批准,由农垦部和日本日绵株式会社达成协议,以补偿贸易形式由日方提供34亿日元(相当于1 350万美元)贷款,年利率7.0%,用于购买美国和日本生产的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建立2万公顷耕地的洪河农场。外资借款从1982年起分五年还清,每年用自产大豆1—1.4万吨还本付息。洪河农场实际利用日元27.34亿元,包括利息、管理费、手续费等。该项目按期完成了合同,但由于合同规定补偿期短,无宽限期,农场尚未形成生产能力,实际是总局垫付资金用购买别的农场大豆偿还。
  黑龙江垦区到目前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是开荒20万公顷的外资项目。该项目1981年初经国务院农委、进出口委、财政部选定。经世界银行先后两次派团考察立项,国务院1983年以财外字第064号文批准立项。 由财政部为主组团于1983年3月7日至20日在华盛顿同世界银行进行会谈,5月20日签署协议生效,名称为“黑龙江农垦项目”。 “项目”主要内容:由世界银行向中国政府贷款4 130万个特别提款权(折合4 460万美元,无息贷款)和有息贷款3 500万美元(又称硬贷)。 贷款用于黑龙江垦区开荒20万公顷的购置大型拖拉机、收割机、工程机械及引进先进技术,建成年产3.75亿公斤的粮豆商品基地。为了用好世界银行贷款,总局成立了项目办公室,认真地进行了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分布在7个管理局、30个农场的59个开荒点。 为20万公顷开荒配套工程有:水利工程6 752万土石方,修公路823公里,输电线路 537公里,房屋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以及粮食仓储处理设施。项目总投资人民币4.84亿元,世界银行贷款折2.24亿元,国内配套资金有预算内拨款1.3亿元,总局自筹0.45亿元,农场自筹0.45亿元,“小水”配套0.4亿元。项目从1983年实施,计划到1986年完成。后来世界银行贷款在招标订货中没有用完,实际利用7 000万美元。该项目在全国农垦利用外资是比较早的,数额也是比较大的。对黑龙江垦区的经济发展,技术的提高,积累引进利用外资的经验都是非常有益的。项目管理经过十几年的运转比较成功。
  到1997年末,用于农业方面的长期低息贷款达1.98亿美元,包括日本政府黑字还流贷款等。
  垦区的引进外资除利用长期低息贷款用于农业开发和低产田改造之外,还用于新建和改造老工业企业,总计利用贷款3 996万美元,引进德国设备新建年加工大豆20万吨的三江食品公司、九三、前进油脂加工厂,改造了九三、赵光、宝泉岭、八五○糖厂甜菜的颗粒粕车间,提高了制糖产品的附加值和出口创汇能力,每年出口颗粒粕1.6万吨,创汇240万美元。同时,还引进意大利三套世界先进的面粉精加工设备,新建了三个年加工6万吨小麦的专用粉厂,建立了一座种子加工厂,建立了我国最大的农用航空站,还建立了140多座粮食处理中心。
  社会事业发展累计用外资405万美元,重点是改造总局的通讯线路,为阿城农垦师范专科学校等教学单位添置教学设备。
  外商在垦区直接投资的三资企业有36家,合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 916万美元,这些合资企业投资额最大的是哈尔滨分局与以色列合资的艾森油脂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2 704.08万美元,用于大豆精深加工,现已开始试运转。另外运营比较好的还有兴凯湖农场与香港丹威行合资的兴丹米业、兴汉食品、兴丹纸业等三资企业。仅兴凯湖农场的三个合资企业,每年盈利额就在1 600万元以上,其产品打入了国际、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