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垦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第三节 垦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垦区创建初期,不分事业和企业单位全部实行供给制。农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是从1955年开始,单独执行财政部门颁布的《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经多次修订,从1966年起,改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农垦总局)在执行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原则下,结合实际,1981年4月与1990年10月两次补充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财政部门批准在垦区实施,使农垦事业单位核算组织趋于合理,核算质量日益提高,报表资料比较完整。
  一、会计科目
  1947年农垦事业单位执行财政规定的会计科目是:收入、支出、资产、负债、资产负债共同类,共分设五大类,下设29个一级会计科目,见下表。



  1953年由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和资产负债5大类改为资产、负债两部分,下设11类22个一级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编号,见下表。



  1966年取消会计科目编号,将资产、负债两类改为资金来源类、资金运用类和资金结存三大类,设置一级会计科目17个,见下表。
  1981年3月执行黑龙江省财政厅修订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分三大类,下设20个一级会计科目。资金来源类增设“经费包干结余”、“清理调入职工欠款”。资金结存类增设“经费限额”、“库存国库券”、“库存材料”,取消“经费材料”和“其他材料”科目。1981年4月9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结合垦区农垦事业单位实际,拟定了《农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报经黑龙江省财政厅批准,本年4月15日起实行。会计,科目分三大类,下设15个一级会计科目,见下表。






  1990年,经省财政厅批准,总局重新修订了《农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0年 10月1日起执行。会计科目结合总局实际情况,按单位的不同性质,分为全额单位、差额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设置的。其中全额单位还要分开预算资金、其他资金会计科目。
  全额单位预算资金部分,一级会计科目分三大类、15个一级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编号,其他资金部分会计科目分三大类,24个一级会计科目,见下表。






  差额单位会计科目分三大类、20个一级会计科目,见下表。
  自收自支单位会计科目分三大类,28个一级会计科目,见下表。
  创收实体项目借用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按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建立账户。为了核算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和盈亏,以及商业和服务业的营业收支,资金结存类增设“产成品”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编号(5341),资金来源类增设“产品销售”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编号(5150),“经营利润”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编号(5151)。创收实体项目成本及费用的核算要求本着既满足管理的需要,又尽可能简化的原则办理,可以借鉴企业核算的有关规定办理。上述会计科目一直执行到1997年。






  二、会计账薄
  1947年农垦事业单位执行财政部门规定,设置序时账、分类账、补助登记薄。
  1953年农垦事业单位执行财政部门规定,改设总账、现金出纳账、明细账三种账簿。明细账包括经费限额明细账和经费存款明细账、预算收入存款明细账、其他各项存款明细账、支出明细账、拨款明细账、收入明细账、往来款明细账、材料明细账、低值易耗品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以后几年账簿变化不大,有时改序时账,有时改明细账。
  1966年改设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 日记账即现金出纳账与经费存款账。明细账格式有三种:(1)三栏式明细账,适用于“其他存款”、“经费暂存”、“其他暂存”、“经费暂付”、“其他暂付”、“拨出经费”、“经费支出”等科目的明细账;(2)三栏带分析式明细账,适用于“经费支出”、“预算外支出”、“应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科目的明细账;(3)财产物资明细账。
  1981年3月执行黑龙江省财政厅修订的《黑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81年4月9日,黑龙江农场总局结合农垦事业单位实际,拟定了《农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报经黑龙江省财政厅批准,4月15日起实行。会计账簿改设总账、经费收入明细账、拨出经费明细账、往来款项明细账、预算外收入明细账、经费支出明细账、现金出纳账、银行存款账、材料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共十种。
  1990年经省财政厅批准,黑龙江省农场总局重新修订了《农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0年10月1日起执行,《农垦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作了详细介绍,会计账簿改设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三种会计账簿。明细账包括预算拨款明细账、支出明细账、收入明细账、往来款项明细账、上下级资金调拨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库存材料明细账。
  三、会计凭证
  农垦事业单位建立之初,把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单两种。农垦事业单位的原始凭证大体有:核准经费书、转拨核准经费书、以电报方式转拨核准经费的电报、收回核准经费书、缴回核准经费书、付款委托书、支票、记账凭证、基本建设核准经费通知、工资单、发票、账单、材料收发单据、暂付款单据、汇款委托书、缴款书以及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的凭证。对原始凭证还有一些规定:外国文字的原始凭证、要译成中文并且由翻译员签章证明;原始凭证还须经过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领导(或其授权人)审核批准以后才发生效力;对于零星开支,如果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取得单据,可以由经手人出具证明,经过负责人批准后,视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取消收入、支出传票、使用记账凭单;对于大量同类的原始凭证经审查批准后,加以整理,可以先编原始凭证汇总表,再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单;原始凭证汇总表要列明汇总表名称、编制日期、原始凭证张数或号数,明细科目编号、金额等。
  1953年农垦事业单位的原始凭证比较正规了,每一张应具备的基本内容为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会计事项的内容、金额、接受凭证的机关名称、填制凭证的机关、企业、集体或个人的名称、签章和地址。记账凭单规定:应按财政统一规定的格式每月重新编列顺序号,在一个记账凭单上可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发生对照关系,但不得几个借方科目同几个贷方科目发生对照关系。记账凭单填制人员和复核人员均须在记账凭单上签章,经会计主管人员签章后生效。记账凭单应在当天记账,记账以后,记账人员应在凭单上签章,记账凭单连同所附原始凭证,按照顺序号定期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1964年记账凭证的填制,必须按发生的会计事项一事一单。但每日对大量同类的会计事项,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数填制记账凭单。
  1981年后农场总局对会计凭证的审核更加重视,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审核:一是以有关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预算为依据,审核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有无违反制度和不按预算办事的行为。二是审核原始凭证的填制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同时对记账凭证也做了严格规定:一律使用科目复式对应的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填制要求:(1)凭证中有资金来源及运用类和资金结存类两栏,每栏各有收方和付方的科目编号、总账科目及明细科目;(2)一张凭证只能用于办理一笔经济业务,剩有空行的要划线封死;(3)记账凭证要按照填制的顺序,每月编一个连续号;(4)记账凭证一般都附有原始凭证,应注明所附单据的张数;(5)填制记账凭证必须做到清晰、工整、不得潦草;(6)记账凭证要指定专人复核,并经会计主管人员签章后,才能据以记账;(7)会计业务较多的单位,应根据记账凭证编制总账科目汇总表,用以登记总账;(8)记账凭证在审核过程中,如果发现凭证记录有错误,应查明原因,及时更正。
  四、记账方法
  1947年使用现金“收付记账法”。1956年由现金“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1966年记账方法又由“借贷记账法”改为“收付记账法”,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1997年7月,财政部下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决定于1998年1月1日起,再改为“借贷记账法”,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五、会计报表
  1947年农垦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分日报、月报、年报三类。 日报类会计报表一种,即库存日报表。月报类会计报表分本级和汇总两类:本级报表分总分类账科目余额表、各种月份岁入计算表、各种月份岁出计算表、月份预算外收支计算表四种;汇总报表分总分类账科目余额汇总表,各种月份岁入计算汇总表、各种月份岁出计算汇总表三种。年报类会计报表分本级和汇总两类:本级年报有各种年度岁入决算表、各种年度岁出决算表、年度预算外收支决算表、资产负债表四种;汇总年报有各种年度岁入决算汇总表、各种年度岁出决算汇总表、年度预算外收支决算汇总表、资产负债汇总表四种。
  1956年取消日报。月报中取消总分类账科目余额表和预算外收支计算表,增加资产负债表,定员定额情况表、往来明细表。
  1958年财政部门对省直一级机关规定:1、2、4、5、7、8、10、11、12月份报送资产负债表(包括本级和汇总),预算支出计算表(汇总)、3、6、9月份除报送上述报表外,还须报送预算拨款增减分析表(必要时根据要求还要附送所属单位的),预算外暂存和应付款明细表(报本级的和附送所属单位的),基本数字表(汇总)。报送日期:无所属机关的每月终了4日内发出,有所属机关的每月终了8日内发出。
  1966年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表,按编制报表的时间分为月报与年报。月报主要有资金活动情况和经费支出计算表2种。年报有资金活动情况表、支出决算表、差额预算单位收支决算表、基本数字表4种。
  1981年4月14日规定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分为月报和年报两种。月报1种,即农垦事业“经费支出月报表”;年报7种,即资金活动情况表、经费收入增减情况表、事业经费支出明细表、暂存暂付款明细表、其他及业务收入明细表、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表、基本情况表并附决算文字说明。总局汇总的月报、年报格式、报送时间执行财政部门规定。
  1990年10月1日规定农垦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改为月报、季报和年报3种。月报由1种改设9种报表(农垦事业费基本数字表、农垦事业费资金活动情况表、农垦事业费支出明细表、农垦事业单位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表、农垦事业单位暂存暂付款项目明细表、农垦事业单位专用基金收支明细表、宾馆招待所经营明细表、宾馆招待所基本数字表、项目产品收益表)。增设季报种类和月报相同。年报改设按基层农垦事业单位性质分为3类、28个会计报表组成。第一类,全额单位报表10种(农垦事业费资金活动情况表;农垦事业费资金活动情况年初数调整表;农垦事业经费拨入、创收、业务收入、其他收入增减情况表;农垦事业费支出明细表;其他收入明细表;暂存暂付款明细表;农垦事业单位职工欠款回收情况表;农垦事业单位增收节支、预算包干结余提奖情况表;农垦事业单位专用基金收支明细表;农垦事业费基本数字表)。第二类差额单位报表8种(农垦事业费资金活动情况表;农垦事业费资金活动情况年初数调整表;差额单位收支情况表;暂存暂付款明细表;农垦事业单位职工欠款回收情况表;农垦事业单位增收节支、预算包干结余提奖情况表;农垦事业单位专用基金收支明细表;农垦事业费基本数字表)。第三类,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报表10种(农垦事业费资金活动情况表;农垦事业费资金活动情况年初数调整表;宾馆、招待所经营明细表;宾馆、招待所营业费用表;农垦事业单位项目产品收益表;暂存暂付款明细表;农垦事业单位职工欠款回收情况表;农垦事业单位专用基金收支明细表;宾馆、招待所基本数字表;农垦事业单位项目基本数字表)。决算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含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的完成情况、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分析说明影响预算执行的主要原因,定员、定编和定额执行情况及其超编超支的原因分析,预算管理工作中经验教训及改进工作的建议,在财会工作方面和决策中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一些问题等。总局汇总的月报、年报格式、报送时间执行财政部门规定。
  垦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入80年代后,在国家财会工作法令、制度的规范下,认真执行《会计法》、《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开展了财会工作达标升级活动,使财会工作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多次举办短训班,为1998年开始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