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黄根堂传略

黄根堂传略


黄根堂于1924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晋县。1945年7月在当地参加工作,投身革命。1948年3月参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中历任班长、会计、股长、副科长等职。1953年1月入北京后勤学院(军委财务学校前身)学习,于 1955年毕业。在部队曾立三等功一次。1958年,随大批转业官兵来垦区,在刚刚建立不久的八五二农场任计财科科长,1961年任副场长。兵团成立后,曾任三师供应科科长,后改为红兴隆管理局计财处处长,1978年任红兴隆管理局副局长, 1983年任总会计师。1988年被评为高级会计师。
  黄根堂善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1961年转业不久,又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即到八五二农场汽车队,总结了《搞好自给生产、办好集体伙食》的经验,以落实与贯彻王震部长“关于搞好六元钱一个月伙食”的指示。
  黄根堂是垦区担任领导职务较早的财会干部。他以其特有的财会专业知识从事领导工作,在垦区经济建设中注重发挥财会工作的作用,对垦区财会工作的发展建树颇多。黄根堂对垦区财会事业的建树,表现在他指出了应该怎样正确贯彻财务制度。早在1962年9月,他就在《农垦报》上撰文,要求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都要学习财经政策和有关制度规定,对处理好领导、会计和制度的关系上形成共识。在60年代初,能够提出如此鲜明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黄根堂在担任八五二农场副场长期间,注重加强经营管理工作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以改善农场经营管理工作。早在1963年,黄根堂把财务管理作为农场经营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工作抓紧不放。从部队转业之后,在几年财会工作的实践中,他归纳总结了国营农场搞好财务管理必须控制单位成本指标(各种费用消耗定额)、建立健全原始记录、贯彻节约制度,按不同核算单位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队一月一次,分场一季一次,总场半年一次)。他在农场财务管理工作中,以加强成本核算、加强财经纪律监督与控制为重点,从而纠正了“经济核算就是单纯算账技术”的偏见,使财务工作成为管好企业经济活动,促进生产发展的有力工具。
  黄根堂在领导岗位上,敢于揭发与批评不重视经营管理,不重视财会工作的作法,对加强财会工作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批评有些干部“只讲完成任务,不讲经济核算,不讲成本,不懂得生产与核算的关系”。他也批评有些财会人员“只管记账,不管分析”的作法。由于他敢于批评,善于批评,使与其共同工作的人们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受益匪浅。
  黄根堂作为出身于财会干部的领导,在垦区经营管理战线工作多年,正确处理生产与核算的关系,狠抓财会工作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不放松,培养和教育了一支财务队伍并使其稳定。他为人热情、耿直、坦率的性格,勤于学习、善于总结、雷励风行、团结同志的作风,应该成为垦区财会人员学习的榜样。
  1977年红兴隆管理局计财处曾被评为全国财贸工作先进单位,黄根堂曾出席了全国财贸双学会议。
  黄根堂关心下一代成长,被选为红兴隆管理局“关心下一代协会”主席。
  黄根堂于1993年因病去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