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为了全面系统总结垦区财务会计工作50年的历史,总局按照农业部农垦局的部署,决定编写《黑龙江农垦会计史》,并成立由总局领导为主任的编审委员会进行领导,由总局财务处负责具体组织编写。总局党委书记申立国为《黑龙江农垦会计史》作了《序》。这部史书在国家和省的有关部门的积极指导关怀下,在总局有关部门和垦区各级财务部门及广大财会人员热心支持帮助下,在总局11位撰稿人员不辞辛苦共同努力下,历时五载,五易其稿,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黑龙江农垦会计史》从开始动议到正式出版前后实际有10多年时间,大致分为酝酿筹划、组织撰写、修改调整和送审定稿四个阶段。
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为酝酿筹划阶段。在80年代初,总局按省的部署组织编辑《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总局财务处在编写农场志中的财会部分期间,组织人员查找财会历史资料,从佳木斯总局档案室查找开始,又到哈尔滨、沈阳、北京、上海等地历史档案有关部门查找,几年间查找复印了大量珍贵的农垦财会历史资料。总局农场志到80年代后期编写结束,这些财会史料不可能全编进总局农场志中。之后总局财务处考虑到垦区开发建设早,规模大;财会业务创新多,在全国农垦财会界有相当影响;尚在的了解熟悉垦区早期财会情况的“知情者”已为数不多,可数的几位财会老领导、老教授、老专家陆续离开财会和教育工作岗位,有的身体欠佳;花了很多人力、财力和时间查找复印的财会史料是难得的,也应充分利用等情况,提出编辑《黑龙江垦农垦会计史》的动议是十分必要的。90年代初,筹划编辑“垦区财会丛书”时列上了《黑龙江农垦会计史》书目。
自1995年5月至1998年3月为组织撰写阶段。在1995年5月,农业部农垦局派人到总局在佳木斯农垦大厦召开编写全国农垦会计史座谈会,会后不久农业部农垦局下发了编写会计史有关问题的通知。农业部农垦局的这次座谈会和下发的通知,促成总局决定编写垦区会计史。1995年6月总局召开第一次编写会计史会议,吕维峰同志时任处长,主持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晏、潘根深、朱崇明、刘治宇、谢时德、楼芹、周康平。朱崇明汇报了农业部农垦局对编史工作的要求和重视情况,坚定了大家搞好这部史书的决心。会议拟定成立编审委员会和编史办公室;拟一个编史提纲,讨论后再分工。1995年7月总局下发《关于黑龙江农垦会计史编纂方案的通知》。1996年2月25日召开由各管理局计财处派员参加的编写工作会议。马学利副局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这部史书的编写给予了肯定,鼓励大家坚定信心,把这本书写好。这次会议讨论了提纲,进行了编写分工,参编人员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农垦会计史编写难度在于:时间跨度大,体制变动频繁,反映前期一手资料少,而且分散,难以搜集;历史事件多,涉及人物多,难以准确评说。1996年,是编写人员熟悉情况,调查搜集资料阶段,其间编史办公室组织了多次编写工作碰头会,以交流情况,讨论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编史人员解决重点疑难问题。1997年3月14日召开了编史工作进度座谈会。谢时德处长到会提出“要经常互通情况,争取尽早出书”的要求。这次会议还决定将会计史下限时间推到1997年底,这一年是垦区开发建设五十周年。1997年是分头撰写的一年。由于大家在编写中经常沟通情况,互相研究,几经修改拿出初稿。初稿基本达到资料翔实,观点正确,形成编、章、节体系,原始材料适当多些,以给总纂留有余地。编史办公室在收到初稿后,对整体内容作了调整,形成第一次打印稿(二稿),近百万字。同时,“垦区财会工作大事记”也经反复修改,打印成稿。1997年9月,农业部农垦局在沈阳召开全国农垦会计学会年会上,介绍了黑龙江垦区“会计史”编写情况。会计史二稿发给每个撰稿人,分头对二稿内容进行认真修改。
自1998年3月至1999年4月为修改调整阶段。1998年3月中旬,召开第一次汇稿会议。会议逐条讨论了“大事记”,然后对二稿进行了讨论。讨论中,除对总体框架基本肯定之外,也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并决定成立“三人小组”,对二稿进行修改调整。1998年6月中旬,召开了由各分局计财处派员参加的会计史编写工作会议。会议下发了二稿,对财会人员篇入选标准再行明确。二稿经过汇稿后再次编纂、修改,产生了第二次打印稿(三稿),约80万字。1998年12月初,在工会培训中心又进行第二次汇稿。汇稿后再按大家提出意见修改形成第四稿,复印多份,分别送出版社与印刷厂。第四稿在印刷厂排版校对印装成册作为送审稿。
1999年4月以后一年多时间为送审定稿阶段。1999年4月30日,会计史编写办公室行文《关于呈报“总局会计史送审稿”及其编写情况的报告》,连同史书“送审稿”一起呈送总局会计史编审委员会并总局领导和有关部门审查提意见。总局副局长吕维峰召开会议,落实对“送审稿”的审查办法。在送审过程中,边送审边排版边校对边继续修改和补充,对提高史书质量及保证出版时间起到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利用校对时机反复审核、修改,持续一年多时间,修改次数无法计算,直到 2000年5月在宝泉岭分局定稿为止。1999年11月总局派员参加了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召开的第四次研讨会,在会议上介绍本史书编写情况,了解了全国会计史研究状况及动态,收获很大。这个阶段大大提高了改定稿的整体水平,完稿原定时间推迟了,是为了遵守质量第一原则的缘故。
参加《黑龙江农垦会计史》撰稿的11位人员,是总局机关、直属单位和学校的财会老领导、老教授、老专家和财会新秀,大部分人已离退休,少数人在职,也有年轻人员。他们有着十分明确的编史目的,怀着对垦区财会事业和近2万财会人员、对整个农垦事业和农垦历史极端负责的精神认真撰稿。在撰写史稿中,垦区开发建设五十周年和国庆五十周年临近了。这部反映垦区财会50年的史书作为“献礼”工程是否够“格”暂不妄言,但却鼓舞所有撰稿人员一定把住史书质量关。特别是离退休的老同志,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不辞艰辛,发挥余热,勤奋编撰,表现了老一辈财会工作者的敬业风貌。他们认真调查研究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量资料,更能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新问题。
几年编史工作,撰稿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劳动。刘治宇副教授建国前后一段时间在农垦主管机关财会部门工作多年,了解熟悉垦区早期财会工作历史,他年龄较高,身体欠佳,仍坚持完成史书第一编的大部分撰稿重任,在编史中身染重病,瘫痪病榻,几年尚未治愈。陈晏原为总局财务处处长、政研室主任,后在工会主席岗位上离休,他亲自动手撰写了大量财务会议方面的史稿,在史书初稿内容取舍、轮廓设计上和在修改前几稿中下了很大工夫,严把史书政策关。董凯多年为总局财务处副处长,后为审计处处长、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农垦中心支行行长,虽离开总局,但凭着对农垦财会工作的特别感情,独自一人撰写了史书第三编全部内容,文笔流畅,提法准确,同时在史书的前几稿修改中作出了很大贡献。楼芹离休前在总局史志办工作,已70岁,有丰富的编史经验,被聘为这部史书的顾问,还分担史书有关综述方面的撰稿任务,在把握史书体例、谋篇调整上尽心尽责,极为认真。何汝琦副教授已74岁,撰稿人员中年龄最大,对编写农垦会计史抱着极大的热忱,在史书酝酿筹划阶段就收集、保存了大量的会计史料,在编史中毫无保留的全部奉献出来,分担大事记和第二编大部分史稿的编撰,提供近50余万字初稿,注重会计史理论研究,关心全国会计史研究动态与信息,使垦区得以派员参加西安会议。王秀岩是撰稿人中唯一女性,在总局财务处管理事业费工作,负责撰写50年来垦区事业单位财会全部史稿,成为独立的事业单位财会专史,任务很重,为调查资料,多次远道出差,对每个数据、每个名称都一丝不苟地进行核实,作到初稿一次成型。周康平是农垦会计史编写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在整个编史安排、史料搜集整理传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日常具体工作,还分担了相当多的撰稿任务,几年来在统纂、修改、校对全史上付出了很多精力。胡鹏岳在编撰事业财会史稿、查找资料、整理核对史书数字方面认真负责。邵九义在附录资料搜集、整理上做了很多工作。孟海涛精心编撰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史稿,文字结构都很好。
这部史书的主编、副主编很重视史书的质量,除完成撰稿任务外,在审查修改前几稿,特别在最后定稿中,严格审改原则,对知人论世关键重点之处,更是呕心沥血,决定字字句句。这部史书不是文人修史,而文出多人,稿经数易,在主副编努力下,集合众长,精心梳理,成为统一之言,做到文风朴实,文质并重,贯通全史。积五年之功,竞首创之业,实难能可贵。
在多年编辑《黑龙江农垦会计史》中,承蒙很多部门、单位和个人鼎力资助。除中央和省有关行政部门外,突出的还有:在资料调查中,一大批原垦区老财会工作者奉献了个人珍藏的文献资料、图片等。如王云林、毕德富、陈迹人、陈广昌、周玉璞等。《中国农业会计》和《黑龙江财会》编辑部、总局办公室、总局档案室、总局统计局、总局计委、总局项目办、总局审计处、齐齐哈尔分局、宝泉岭分局、普阳、友谊、宝泉岭农场等单位,提供了很多资料。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对史书送审稿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并向全国发布黑龙江农垦编辑百万多字的“会计史”消息。农业部农垦局等部门财会老专家通阅史稿,提出不少宝贵的意见。总局史志办齐长伐主任审阅了史书送审稿,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打印稿下发后,牡丹江分局辛德仁副局长亲自组织召开老同志座谈会,介绍文稿内容,并提出不少好意见;宝泉岭分局刘荣弟副局长阅后提出了很好的书面意见。友谊农场总会计师(副场长)冯砚清不仅主持完成《友谊农场会计史》的编撰工作,还积极参加总局召开的编史会议,每次都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农垦经济学校刘剑秋副校长最后参加了史书的校对,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校正了不少重要问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张风霖是这部史书的责任编辑,几年来一直十分关注史书编撰,在协调修改出版中做了大量工作。还有史书中收录了若干作者的文献、文章等。《黑龙江农垦会计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饱含着众人的心血,在此谨向所有对这部史书关心、支持、奉献的各界领导、专家、朋友致以深切的感谢!
收入《黑龙江农垦会计史》中的财会人员名录及表录均按原单位上报资料编入,基本未作改动;文献、文章也按当时原稿收录,未经本人审阅;因种种原因,其差错定会出现,在此对差错涉及到的人员致以歉意。这部史书时间跨度大,农垦体制变化多,人员更迭频繁,史料多有散失,况且参编人员经历与水平有限,差错定会存在。渴望垦区读者及会计史学研究的专家及朋友提出批评和修正意见,并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财务处联系,俾使今后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