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概述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前身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始建于1969年。
30年来,总医院经历了创建初期的艰辛,经受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经过了体制变动和全面发展的历史考验,终于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国有制的省级医院。
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根据屯垦戍边和战备任务的需要,为解决兵团战士疑难、重症病人的会诊和收容治疗,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中心医院,并纳入解放军序列。1976年体制变动,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医院随之更名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王岗医院”和“总医院”。1985年5月经总局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协议,1988年11月经黑龙江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先后挂牌成立“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教学医院”、“黑龙江省第二肿瘤医院”。经过三级医院评审,1993年12月被黑龙江省卫生厅批准为“三级乙等”医院。1999年经批准挂牌成立黑龙江农垦残疾人康复中心、黑龙江农垦偏瘫治疗康复中心和黑龙江农垦脑瘫治疗康复中心。
医院座落在哈尔滨市西南郊,距哈尔滨火车站l3公里。属哈尔滨市南岗区管辖。
1969年建院时,院址设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1974年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哈双路203号现址新建医院。1975年3月28日破土动工,于1983年全面完成了49515.61平方米的建筑和57178.80平方米的绿化任务,建成了具有70年代现代化水平的新医院。
建院时,医院编制床位500张。l982年迁入新院址后,实开床位521张。1992年实编504张。
兵团医院时,机构按部队序列设置。行政机关设政治、医务、院务三处,医疗科室ll个,医技科室3个,另有门诊部和训练队。体制变动后,医院按地方序列设置机构。撤消了三大处,成立了行政、医务、后勤、党群等14个科室。医疗科室增加到13个,医技科室8个。l988年科室设置与分工更加明确具体。机关科室18个,医疗科室l6个,医技科室l3个。l990年以来,对机构进行了改革,相关科室作了调整、合并。设置机关后勤等科室21个,医疗科室l3个,医技科室l5个。逐步形成了医疗科室分系齐全、医技科室设置配套,具有现代规模与水平的综合性医院。
兵团医院时期,人员编制为475人,l982年增加到635人,1988年经省编委批准按1:1.5配编,编制人数达770人。
医院人员构成,基本上来源以下几个方面:组建时沈阳军区从司政、后机关和部队院校调配干部130余名;兵团又从各师、团选调下乡知识青年l00余人;农机校撤消转入50余人。1976年体制变更后,现役干部有l l5人离开医院返回部队,为适应工作需要,在垦区范围内,主要是从垦区东部的裴德、宝泉岭医院,选调了部分医疗骨干予以补充。l983年以后,国家把给垦区分配大、中专毕业生纳入了计划,从而卫生技术人员的来源有了可靠保证。
1972年全院卫生技术人员334名,占职工总数574人的58.2%。l982年卫生技术人员384名,占职工总数611人的62.8%,其中:高级职称ll名,中级职称31名。l992年卫生技术人员494人,占职工总数765人的64.5%,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l79人。l999年末,卫生技术人员357人,占职工总数521人的68.5%。其中:高级职称57人,中级职称213人。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逐年加大,卫生技术人员的质量,随着事业的发展明显提高。
医院的医疗设备,经历了由简到繁,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建院初期,设备比较简单。70年代主要设备有:钴60治疗机、同位素扫描机、高压氧舱、紫外线光度计、肌电图仪、脑血流图仪、血液粘度测定仪、渗透压测定仪等。其中大部分已经报废。80年代医院全面开诊以后,在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总局拨款,从收入中筹措,有计划地购进了一批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医院的诊疗手段。新进设备主要包括:美国产大型X光机、深部X光机、电子直线加速器、B型超声显像仪、B型扇形超声扫描显像仪、纤维胃肠内窥镜、彩色扫描仪、激光治疗仪、体外反搏仪、纤维支气管镜、乙状结肠镜以及Ⅱ型超声定位干式体外震波碎石机。90年代,虽然医院经济效益欠佳,为了加强现代化高科技检测、治疗手段,适应发展的医疗事业需要,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包括职工集资在内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又购置了CT机2台、CCU心脏监护仪、放射治疗后装置治疗机、彩色超声诊断治疗机2台,模拟定位仪、热疗机、X刀、四型碎石治疗机等。
截止l999年末,门诊接诊病人942986人次,接收住院病人113244人次。门诊接诊量最高年份1976年达55000人次,住院病人量最高年份l987年达7477人次。兵团医院时期,医院服务对象是垦区的兵团战士和职工、家属。体制变动后,除对垦区职工群众服务外,并向社会开放。80年代初期,垦区内部住院患者占60—70%。随着垦区基层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垦区内部患者来院门诊和住院者明显减少。
从1983年开始,医院的医疗质量呈稳定上升趋势。特别是l986年试行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后,多项医疗指标明显提高。1988年治疗有效率达91.37%,治愈率达62.84%,基本接近黑龙江省卫生厅规定的治疗有效率92%的标准。比l983年治疗有效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l987年,平均床位工作日达404.26天,床位使用率达ll0.71%。是医院医疗事业的鼎盛时期。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以肿瘤专业为龙头,加强了骨外科、脑外科的建设,其设备和治疗效果均可达省内先进水平,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儿科、妇产科、眼科以及布病科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布病科,曾经中共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为全国第一家布病专科病房,并指令收治全国的布病病人。
脑外科在国内首例开展同种异体肾上腺髓质脑内移植术,为治疗震颤性麻痹开创了新疗法;大骨瓣减压治疗狭颅症亦为国内先进水平。
骨外科的带血管蒂的腓骨和自体大块骨移植治疗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肿瘤保持肢体的手术;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近端病损;神经断裂硅胶管套接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布病科应用布鲁氏菌酚不溶性组分(PI)治疗慢性布鲁氏菌病所取得的疗效,居国际先进水平。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全院医务工作者努力钻研不断进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论文数千篇,著书24部,取得科研成果l4项。其中总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l项。在地市以上杂志刊物发表论文l530篇,其中国家级以上刊物发表378篇。
结合医疗实践,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活动,为垦区培训卫生技术人材。兵团医院时期,医院设有训练队,开办了医疗、护理、西学中、五官、放射、神经专业培训班共培训各类专业人员700余名;1979年后,开展了基础教育补课及岗位培训和新知识、新技能的继续教育;1986年以来。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参加《黑龙江省中等专业自学考试》,l988年,护士中已有60人取得中专毕业证书,l998年又有58名护士获取了大专毕业证书。1985年到l987年与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开办医学专业医学干部专修班2期,培训医师l57名。同期,与哈尔滨市卫生学校、红兴隆卫生中等专业学校、牡丹江卫生学校、哈尔滨铁路局卫生学校,开办职工中专,为垦区培训公卫、妇幼、医士、放射线专业人员。l989年10月开始,与吉林医学院开办二年制医学干部专修班,共培训医学干部242人。从1984年以来还承担了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等9所医科院校的学生实习、指导和临床教学任务,共计557人。各类培训和教学,为解决垦区和医院本身卫生技术人员短缺,提高卫生队伍的素质,改善人材结构,起到了显著作用。同时提高了医院自身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总医院认真地贯彻了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1984年开始,医院全面推行和实施了经济技术责任制,变医院统一管理为院、科两级管理、单科核算,提高了职工群众理财的积极性。l992年,根据国家卫生部的要求,开始实施综合目标管理制度,将单一的经济指标核算办法变为包括: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经济指标、管理指标在内复式核算的综合目标管理制度,对主要设备实行单机核算,使医院的经济制度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促进了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深化,医院其它改革也加大了工作力度。l985年,医院开始实行院长负责制、科主任负责制。在推行院长负责制的同时,加强了约束机制的建设,1985年开始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发挥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根据改革发展的趋势,1994年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实行聘任制,工人实行合同制,卫生技术干部实行评聘制。人事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干部素质,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2年开始发展“以工助医”创办了一些小型企业,曾经起到了增加效益,分流富余人员的作用。1985年之后,想方设法,建立横向联系,发展医院间的技术合作,促进医院的发展。建立横向联合,合同医疗关系的单位已达20余家。自1996年以来,实现了医院在市内建立门诊部,扩大医院服务范围的设想,在市内建立了“中和街门诊部”和“香坊门诊部”。两个门诊部的建立,已初步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l998年在经过详细、认真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创办了“老年公寓医院”和“卫生干部培训中心”。充分利用了医院现有设备和条件,分流了医院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更主要的是为医院向市内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院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党的建设。根据各个不同发展时期党建的需要,开展了整党、评议党员、党员登记等多次党建活动。1990年以来,建立了党要管党的“党建目标责任制”,把党的建设进一步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在党内经常开展思想教育和不断的督促检查,按时坚持党的生活制度,定期进行创“先优模”的评选活动,努力提高党员的素质,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锻炼,发挥好两个作用。
医院多年以来,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时事政治学习,积极开展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l972年,党委决定开展向刘向荣学习的活动,以刘向荣同志患成骨肉瘤、左臂截肢仍坚持努力工作的精神,教育职工自觉抵制极“左”思潮;l989年,积极认真地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学习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动乱时期,全院党员、干部、职工经受住了考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1986年以来,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广大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法制观念、依法治院的思想得到了加强。在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入地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过为期一年的综合治理、全面整顿,使1982年发生的因拘泥住院押金而拒收病人的坏事变成了好事,使医院的各项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为开展文明医院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自1983年以来,开展建设“文明医院”活动,抓医院环境的美化,抓服务态度的改善,抓医德医风的治理,抓医疗质量的提高,抓经济管理的加强,有力地促进了文明医院的建设,并获得了优异成绩。
多年以来,医院把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德规范”端正行风当作大事来抓,运用正反典型事例,经常不断的进行教育和对照检查,群众的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1997年以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树医院新风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30年来,医院在创办、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继承解放军光荣传统,发扬北大荒人精神。实行“科技兴医,管理兴院”,立足垦区,面向社会,救死扶伤,以“团结、务实、拼搏、奉献”的姿态为垦区内外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了上级的多次表彰与奖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