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兵团医院药局二三事
忆兵团医院药局二三事
陈忠伟 陈利民
1969年3月,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号召下,沈阳军区总院和驻军医院的一批
医疗骨干,奉命北上哈尔滨,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其中,刘海(原沈阳军区总医院药局副主任)和徐月攀(原沈后门诊部司药)二位同志,受命筹建药局。记得刚组建时,只有七八名药剂人员,大部分还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凭着这些人员的素质,要想在原农机校空荡荡的校区内,按500张床位的大型综合医院的要求,谈何容易,可是药局全体同志坚持团结,凭着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那时固然有兵团的拨款,更可贵的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的精神,我们将原农机校的机车库改建成药品仓库,将原书柜当药品柜,原试验台当调剂台,原课桌当办公桌,甚至调剂台的转椅也用学生木椅来代替,本着节约每个铜板的精神,勤俭办一切事业。
这里要特别地谈一谈制剂室的筹建过程,当时制剂室的整个工艺流程是刘海和俞性达等同志自行设计并安装的。在改建过程中,只有几个瓦工,负责砌水泥池、水泥台。挖下水道、安装双塔蒸馏器等,都是由刘主任带领俞性达、贾玉珍、漆巨桥和盛亚玲等人一起干的。他们自制了吊瓶架,又做了几百个装输液瓶的铝筐。这些筐都是大家用木棒一个个敲、砸出来的。刷瓶机也是利用废铁架改制而成的。修理室的杨志明动脑筋,又设计制作了推车,于是送药送大输液等就不犯难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着药局工作的方方面面。刘海和徐月攀同志曾几次南下沈阳等地采购回整整一车皮的物资,然后又二下北京、天津和上海,采购回大量的医疗设备、器械及药品,全是他们二人自己装卸。以后的几任采购员,采购药品和器械,不论多少,有时多到一车皮,从来都是药局同志自己装卸,没有请过一个装卸工,花过一分钱的装卸费。光这一笔支出,为院里节约近万元。
1970年1月,在第一批烧伤病人到来时,药局制剂室匆忙上马,生产大输液,用于烧伤病人。当时因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动物试验,但还需做热原试验,方能用于临床。药局的黄慧茹、李藏和贺艳阳等同志请求领导批准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这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忘我精神,是永远值得怀念的。每当烧伤病人即将来临之时,药局总是严阵以待,组织专门采购人员,随时准备出发采购特需药品、器械等。一次,烧伤病人急需冰块,当时院内还没有大型冰库,时已夜半,上哪儿去弄冰块呢?于是刘海主任就带着贺艳阳等同志到三八水库去刨冰。地冻天寒,贺艳阳打着手电拉着刘主任,刘主任冒着随时可能掉进冰窟窿里去的危险,用铲一点点刨下冰块,运回医院,使烧伤病人及时用上冰块。
建院初期,药局一边保证临床的用药,一边搞些药物生产供应于社会。药局领导将人员合理安排,白天一班人,晚上一班人,生产大输液到夜里l2点,有时星期天也不休息。生产的药品除大输液外,还先后置备了单冲和十九冲的压片机,压了一些维生素C、酵母、消胀片、莨菪片、痢特灵、扑热息痛、去痛片、磺胺嘧啶等片剂。打片子也是三班倒,白天一班,上半夜一班,下半夜一班。同志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领导同志更是以身作则。刘海主任三次因工作伤了手部,从来没有休息过。生产的大批药品,不仅满足了临床需要,而且还供应哈尔滨各医院及兵团各师、团医院,每年的利润达十几万元。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科研,几年来,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药局生产了桃仁液和五官科配合观察临床疗效,这一科研项目,曾在省学术会议上交流。以中西结合办法制作的“烧伤十四号”,曾经治疗了许多被大火烧伤的兵团战士,对治疗烧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71年为攻克慢性气管炎,药局和二师、四师医院,以及211医院、315医院的药剂人员联合成立科研小组,对“暴马子”这一中草药,进行了多方面的药物研究,最后制成“暴马子片”,用于临床,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在中草药的发掘研制上,药局同志下了不少的功夫。那一年,在原四舍楼房后边的空地上,栽种了红花、板兰根、甘草、王不留行、薏米等多种中草药。适时除草、侍弄,金秋季节收获不小。另外,药局还组织到玉泉山等地采药数次,一方面采集大量的标本,供教学使用,一方面采集刺五加根等制成中药。当时制成的中药制剂有川芜、当归、柴胡、黄芩、黄柏、山豆根、丹参、半夏等近百种注射剂和丸药。还有紫草油用于治疗烧伤,补骨脂治疗白癜风,疗效都是比较确切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建院初期,一星期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十二三小时是常有的事。没有一分钱奖金,没有一分钱劳务费,全凭着一腔政治热情,一股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革命精神。为让知识青年尽快地掌握药剂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老同志手把手地一个一个地教,一个一个地带,分片包干,以后,有的送大、中专学校学习,有的送大医院进修,有的进药剂学习班,这些同志都学得勤奋刻苦,较快地掌握了调剂、制剂、药检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在本职岗位上都能独挡一面。院里派出几批医疗队下连队,每批都有药局的同志参加,他们的足迹留在广阔的三江平原上,他们平凡而高尚的医德医风流传在广大兵团战士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