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二十八只手
为了二十八只手
——记总局、牡丹江管局医院抢救l4名烧伤患者的事迹
林 涛
1983年l2月30日,正当人们欢欢喜喜送旧迎新的时刻,牡丹江农管局八五八农场十六队的一个鞭炮作坊,突然发生爆炸,l4个现场生产者的双手受到重度烧伤。
且不说手对于人是何等重要,救活这28只手要紧!
当晚l0点钟,总局总医院接到牡丹江管局卫生处求援的紧急电话,半夜l2点,又从电话中获悉有7名伤员已送到管局中心医院,还有7名安置在八五。农场职工医院急待抢救。
第二天一上班总院领导立即开会决定,由黄崇礼副院长带队,抽调烧伤科主治医师赵翠英,医师贾洪斌,护士长张薇和外科医师王永凡组成抢救小组,赶赴牡丹江管局中心医院协助抢救。当天上午ll点半,抢救小组赶乘501次列车,在元旦上午8点钟到达裴德。
抢救小组的同志不顾旅途劳累,连续两天往返奔波于裴德和八五○农场,查看患者,逐个进行清创。l4名伤员都是面部和双手三度烧伤,其中3名伤势尤重,2名先后进行了气管切开。为使患者减轻残废,保全双手功能,决定突击巡回流动手术,争取在伤后3—7天内为28只手切痂植皮。
尽管时值隆冬,但是医院内温暖如春,严峻的抢救任务激发了抢救小组每个同志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大家一致表示,要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劳累和连续作战的精神,保证手术成功,并要通过抢救大量烧伤患者,总结经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紧张的准备工作开始了,主治医师编列了手术程序和所属的物资、器械清单,护士长拟定了护理计划,护士们在熟悉创面的护理常识。
1月3日,在牡丹江管局中心医院开始了手术,上午7时进入手术室,同时开3张手术台,为4名患者的8只手做切痂植皮,直到晚上7时才结束。高温中连续工作了12小时,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又饿又累,晚8点才吃了第二顿饭。第一次手术的胜利,给大家增添了喜悦和信心。
第一天的手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参加手术的医生、护士、麻醉师及做敷料的人员达38人,纱布用了60包,相当于中心医院一个月的正常用量。如果去农场职工医院进行这一手术是很困难的,于是黄副院长与有关领导研究,专程去八五0农场职工医院,商定把7名重患转到中心医院抢救。当天下午四点钟,患者就被送到中心医院。这时走廊的墙上已贴出200多名自愿献血者的大红榜,像一股春风给全体患者和医护人员送来了温暖和力量。
从1月3日到7日,经过5个昼夜的奋战,突击完成了28只手的切痂植皮手术。经创面检查,植皮成活率达90%以上。这在烧伤外科史上是罕见的。可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一些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凭着一颗颗火热的心和一双双精巧的手,却完成了这一艰巨的手术任务。
28只手有希望存活下来了,多么不容易啊!在这日日夜夜里,你知道抢救小组的同志们是怎样过来的吗?55岁的黄副院长连续两夜没合眼,血压升高了,每天靠吃药硬挺下来,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刚从上海进修回来的主治医师赵翠英,有晕车的毛病,下火车后一天没吃饭,和大家一起忙着查看病人,做手术前的准备,把进修期间学到的技术奉献给了这项手术工作。王永凡、贾洪斌医师白天坚持手术,夜晚搞现场录像的编导和剪辑,常到深夜十一二点。王医生因连续手术,双手受洗手液的刺激,满手起了大泡,仍坚持工作。护士长张薇丢下两个孩子,让爱人请假在家照料,专心致志地在病房护理危重患者,使他们转危为安。l4个同志的28只手得救了,它凝结了多少医护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啊!
这28只手的得救,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社会主义好!
(原载l984年2月28日《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