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战斗
一场特殊的战斗
——记总局总医院抢救3.15事故烧伤工人的事迹
纪连生 王竹清
《农垦报》编者按:4月22日,卫生部在哈尔滨市召开了表彰大会,抢救亚麻厂伤员有功单位和医务人员受奖。总局总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副院长张滨生、护士长李藏两位同志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这里的一组报道是总医院在这场特殊战斗中几个侧面。
1987年3月15日清晨5时20分,总局总医院值班室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电话里传来了省卫生厅长的命令,哈尔滨亚麻厂发生爆炸事故,立即派车派人来市第五医院接受任务……,仅仅短短几分钟时间,一个由张滨生副院长、医务科程其盛科长、普外科赵峰岩主任、胸外科主治医师车广跃等同志组成的抢救小分队,登上两辆救护车,向指定的地点飞驶而去……。
正在住院的院长李修植同志闻讯赶到了病房,年过半百的护理部主任郭德元跑步来到了病房和主管外科工作的李景泉副院长一起指挥着汇集在普外科的工作人员……。
载着第一批烧伤病人的救护车驶进了医院,烧伤科副主任赵翠英、泌尿外科主治医师王永凡,普外科主治医师高庆云、外科医师贾洪斌,见习医师路军……,紧张地为烧伤病人进行清理创面工作。牡丹江医学院20余名实习学生也赶到病房,帮助进行清创……。
外一科护士王丽峰、黄月红、戴亚琴、韩淑花、外二科护士赵玉珠等刚刚做完紧张的准备工作,又立刻参加了护理烧伤患者的工作,时间一分一秒地向前移着,第二批第三批的烧伤病人陆续接进了病房。
在6名烧伤病人中,年龄最小的l9岁,最大的29岁;特重病人一名,四度烧伤20%以上的重患4名。6人中2名女工怀有身孕,其中烧伤面积达88%,三度烧伤66%。26岁的女工徐香艳呼吸道严重烧伤,角膜三度烧伤,怀孕4个月;女工邱桂英烧伤面积l5%而且怀孕7个月。黄秀珍、张春香烧伤的面积均在50%以上,袁国珍三度烧伤21%,颜面部严重烧伤,并都伴有呼吸道烧伤……。
面对这些病人,医院立即组成了以张滨生同志为首,从外一科、外二科、医务科、门诊部抽调了具有烧伤抢救经验的医生参加的抢救组。护理部立即从外二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三科、外四科、五官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放疗科抽出了参加特护的l8名护士。这时,总医院的病人已超床l50余人,每科都在超负荷运转,工作量可想而知。
烧伤科副主任赵翠英患有心肌炎和缺铁性贫血,爱人在北京,孩子在上学,从“3.15”事故发生起,就日夜工作在病房里。共产党员主治医师高庆云负责特重病人徐香艳的救治,承担任务后,一直坚持在病房工作。见习医师路军,3月14日在科内值班,医务科已通知他转到外四科见习,烧伤病人来了之后,一句话未说,立即投入到烧伤病人的抢救工作,直到3月18日才去外四科。主治医师王永凡一个人负责2名烧伤面积50%以上的重患,连续在病房内工作。外四科医师贾洪斌在医务科工作,烧伤病人来了之后,立即向院领导请战,到烧伤科后,他一人管3名烧伤病人……。
护理部主任郭德元,对待伤员像慈母一样,看到邱桂英衣服已烧坏,又怀孕7个月,脸上、颈部均有烧伤,穿衣服不方便,连夜给小邱做了一件宽松的短套衫。见女工焦彩连9处骨折,袁国珍脸和手烧得较重,大小便很困难,她又用柔软的棉毛裤改制了2条前开门的短裤。当女工邱桂英穿上郭德元为她做的套衫时,眼里流下了热泪,呜咽着说“你是我的第二个老婆婆,待我伤好后,要将这件衣服永远保存起来,我一定要象女儿那样来看您”同样的泪水也在焦彩连和袁国珍的眼里流出。他们俩伤后的嘴尚不能很自由的说话,但也都从内心里感谢这位老主任。
吃饭,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什么问题,可对这些颜面部和双手都有伤的女工,只有靠护士们一点一点喂。颜面部烧伤较重的袁国珍喂一次饭要2个多小时,护士赵玉珠耐心地鼓励小袁要尽量吃,可自己的隔离服上却浸出了汗水。护士黄月红除参加特护外,又负责急救物品的保管,白天紧张地工作一天,晚间还要上夜班,从来没说过一次累。护士田禾平时很少说话,但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病人态度和蔼,病人都亲切地叫她田大姐。王俊华、刘华、张丽华……哪一个参加特护的护士在病人面前不是这样做呢。对这些病人来说,她们是生命的保护神,她们每天都在默默地创造护理工作上无声的业绩。
从3月l5日到现在,这个集体一直在紧张地工作着。他们为这批病人一共进行了21次切痂植皮手术(除特重病人徐香艳抢救无效于8月l9 日死亡外),5名病人大部分创面已愈合。血库的同志在整个抢救过程中,烧伤病人需要什么样的血就给配什么样的血,前后一共供应了全血27600毫升,血浆8510毫升,放射科的同志为保证9处骨折的焦彩连的治疗,修复了移动式X线机,什么时间需要就什么时间进行x线检查;检验科的刘明发主任,从“3.15”起,一直坚持为烧伤病人在化验室检查把关,从离子测定、血气分析,直到创面细菌培养,都一一过问,并亲自将检验结果报送烧伤科,为烧伤救治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为确保烧伤病人切痂植皮手术的顺利进行,各手术科室主动为烧伤科让路,烧伤科只要需要,手术室和麻醉科就积极配合;一个月来,救护车和小车为抢救工作来往奔驰行程近3000公里……。
护士张丽华,听说烧伤病人想吃雪糕,就去王岗为病人买来雪糕;病人黄秀珍过生日,她又拿钱买了陶瓷工艺品——“奔马”做为生日礼物。
郭德元为过生日的黄秀珍做了合身的半袖衫;还有金丝绒布在衣上缝做了一朵红花结。
主治医师高庆云同志,在连续工作中,左眼患了麦粒肿,戴着眼罩为病人手术、换药。还同护士一起为患者翻身。
这一件件催人泪下的小事,充满了医护人员的深情厚意,深深地打动着烧伤病人的心扉。主治医师王永凡看到张春香手烧伤比较重,给她做思想工作,劝她不要难过,要坚强起来,张春香却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难过,我很高兴能在这里治疗,我的伤势这样重,在你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能好得这么快,我真高兴啊!”黄秀珍的父母在感谢信中为医生护士们写道“你们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火热之情,谱写了感人的篇章……我们是黄秀珍的父母,但医护人员的关怀胜过父母之情,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无比,是你们又送给了我一位可爱的女儿……”
目前,这个坚强的集体仍在努力奋斗,为夺取新的胜利正以拼搏的精神团结奋进,续写着《一曲救死扶伤之歌》的新篇章。
(原载1987年5月12日《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