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联络信息工作

第三章 部门工作

第一节 联络信息工作



  一、人员 机构
  
  1989年6 月,联络处成立了“信息协作办公室”,负责信息联络工作,由董知铎担任主任。1990年6 月董知铎(北京知青)调离联络处,由赵红负责该办公室工作。1993年“信息协作办公室”改为“信息联络科”。同年9 月任命赵红同志为信息联络科副科长。1995年12月任命赵红同志为信息联络科科长。1996年9 月,赵红调到北京市工作,由张建新同志负责该科工作。1997年2 月,任命张建新同志为信息联络科副科长。1991年11月聘用了退休回京的总局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原所长、高级农艺师蔡方达同志为信息联络科顾问,1998年6月解除聘用。
                 人 员 变 动 情 况






  二、信息联络工作概况
  
  信息联络工作是联络处的中心工作,一直由主要领导分管。创建初期,本着边建设、边工作的原则开展信息联络工作。主要任务是总局交办联络垦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收集传递政务信息。初到北京,人地两生,工作难度很大。在原来计划和财务部门在京建立的工作关系基础上,通过访亲问友和返京知青的关系,逐步扩大了与中央、国务院部委有关部门的联系。1990年,垦区财务上划财政部后,总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关系更加密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逐年增加。联络处在工作中进一步扩大了与有关部委的联络关系,由初期的9 个部门,发展到1998年的25个部、委、局、办。对已建立工作联系的单位和部门不论当年是否发生业务往来,每年都要走访一至两次,加深认识,巩固关系。1993年,联络处组织机构基本健全,人员相对稳定,信息联络工作范围进一步得到明确。在联络处提出工作“五到位”准则的基础上,对信息联络科又提出具体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资料,保证联络工作熟悉人、熟悉路、熟悉电话、熟悉联络方式,掌握办事方法、办事程序,做到认得路、进得门、找到人、讲上话、办成事。坚持“三服务”的宗旨和先外后内、先上后下、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重大事项全力办的原则。同时,制定了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有力地推动了信息联络工作。
  1991年11月,聘用蔡方达同志后,信息联络科开展了经济技术信息工作。当时,信息传播手段还比较落后,获取信息的主要办法是订阅报刊、杂志,参加技术经济协作会议和到信息市场购买信息。开始与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农场局建立了信息网络。之后,每年都扩大了网络关系。到1996年发展到与108 个单位建立网络关系。1997年又与欧美同学会、爱迪生发明家协会建立了网络关系。1998年,加入了新华社信息中心、中国科技信息及新技术推广中心、北京经济信息中心。1997年10月,配备了两台微机、一台打印机,10月份实现了与China net 互联网,基本上实现了信息联络工作现代化。1992年,信息联络科开办了(北京信息)刊物,不定期向垦区领导和企事业单位介绍经济及技术项目。1996年末,与垦区80多个工厂、农场、事业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信息联系业务。到1998年累计发出582 条经济技术信息。
  经济技术信息业务的开展,主要是利用在京的信息网络为垦区发布经济、商品信息,宣传垦区经济特点及发展形势,扩大垦区在国内外的影响,为垦区引进先进的经济技术项目。十年来成功地引进种子包衣及贷款、平衡施肥、进入北京期货交易市场、八五一一农场完达山食品厂自动化控制技术、八五七农场麦片生产技术、绥化分局急需长余辉荧光粉专利技术项目。
  三、知青工作
  
  60年代和70年代初,北京大批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垦区开发建设“北大荒”。他们和转业官兵、当地群众一同战天斗地,把青春献给了那片神奇的土地,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们相继返回北京工作,但仍然对北大荒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称垦区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仍然以兵团时的团、连建制组成联谊会,经常相聚,形成广泛的社会网络。在返京知青中有很多人已在中央、国务院部委和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重要职务,是联络处在京开展工作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十年来,联络处配合总局知青联络办做了大量的知青联络工作。数十次参加返京知青联谊会、座谈会。1993年12月和1995年9 月份两次在联络处召开部分知青代表座谈会。联络处主任王俊书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联络处还常常带上“北大荒酒”和“北大荒歌曲”磁带慰问他们。每逢年节,主任亲自带领信息科的同志走访联谊会的负责同志。凡是他们需要联络处解决的事情,都尽力去办。1995年,当得知兵团二师十一团返京知青顾雪妹、刘铁英夫妇先后不幸去世,留下11岁的女儿刘菁菁,生活难以维持的消息,联络处怀着对知青的深厚感情,决定供给小菁菁粮油至成年,每年几次送粮到抚养她的叔父家中。小菁菁的亲属,向联络处送来了感谢信和“千里送来北国情”的锦旗。此事在(北京晚报)发表后,在知青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联络处从筹建时就得到知青们的热情支持。帮助解决副食供应的票证,协助联系工作。知青现任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洪滨在对垦区考察后,与联络处向国务院以至李鹏总理汇报,于1993年3月为垦区25个贫困农场解决了低息扶贫贷款3 450万元,以工代赈款3 450万元,五年3.45亿元。之后,又解决了贫困陈欠贷款为期五年(停息挂账),减少利息3 000多万元。1995年,知青邹振东为垦区解决2.5亿斤粮食转贮指标。返京知青已成为联络处在京开展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
  1998年8 月,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垦区沿松花江流域的很多农场被洪水淹没,损失惨重,职工一时无家可归。北京知青知道这一消息后,在石肖岩的倡议下,于9月4日在联络处召集了各联谊会负责人会议,决定发动全体北京返城知青向农场受灾职工捐赠款物。9月13日,在联络处举行了“向黑龙江垦区捐赠仪式”,共捐赠棉被2 800多床,人民币7 37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