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办公室工作 一、人员 机构
联络处组建初期就设立了办公室,科级单位。
办公室的人员配置也因工作的增加而加强。组建初期人员只有主任王查一人,到1991年增加一名工作人员,1991年底王查调离联络处,1992年后陆续聘用两名工作人员(其中一名原为总局退休干部魏壮修),1993年5 月,牡丹江管局驻京办黄玉新到联络处任办公室主任,1994年2 月黄玉新提为联络处副主任后仍兼办公室主任,1994年5 月又增加1 名工作人员专管接待工作,1997年2 月,办公室人员调整增加到3 名,其中2 名党员。截止1998年底,主任1 名,副主任1 名,副主任科员1 名,均为中级职称。
人 员 情 况
二、工作概况
组建初期,办公室主要负责车辆管理、筹建人员和总局来京办事人员的生活管理和日常行政工作(1990年初,车辆管理归招待所)。随着联络处的发展,办公室的工作也逐步担负起人事、劳资、文秘(打字、复印、传真、印信、会议记录、档案、文件登记、传递、保密等)、信访、房产管理、综合治理、消防安全、老干部、工会、宣传、组织各种学习及文体活动等工作,同时还要负责各项工作的督办、落实、信息反馈工作(1994年5 月至1997年2 月,接待工作由办公室直接负责)。
在人事、劳资等工作上,初期为联络处机关人员、驾驶员、厨师等十余名人员办理了调转手续,从总局迎春机械厂大厂分厂借调部分人员,从本市人才交流中心聘用3 名烹饪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后来逐步从总局直属单位、牡丹江和红兴隆等分局调入十几名业务骨干。每一至二年协助招待所到农垦招聘一批服务员。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1998年9 月开始在京招聘专业人才充实联络处工作。
建处伊始,就建立起文书档案,对上级来文(含省驻京办、北京市经协)及本处文件都分别登记造册,装订立卷,每年5 —12卷。从1997年起文秘、档案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标准化,至1998年底有文书档案160 余卷。初期,办公室日常工作多为打字、复印、传真、收发等(含垦区来京办事人员及旅客),从1993年以来,传真、复印、打字,实行有偿服务,每年收入都在1 —2 万元。
地处京城,要为维护首都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维护垦区的声誉和利益,做好信访工作。日常的信访工作多为及时向总局汇报和反馈返京知青及一些在垦区离、退休后居住在北京人员所反映的有关欠发工资、医疗费报销、劳保福利及丧葬安抚等问题。对垦区来京上访人员及时向总局汇报并做好接领、劝阻、疏导等工作。处理影响比较大的上访事件有:1994年9 月饶河农场一职工到京上访不成,要在国庆节到天安门广场自焚。1998年3 月中央召开“两会”期间名山农场一职工到天安门广场挂牌上访,同年9 月解决两起(18人)因肇源农场水灾到京投亲遇困,持分局分安局介绍信找到北京市民政局要救济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