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党的工作
第四章 党群工作
第一节 党的工作
1989年联络处组建初期,共有7 名党员。为健全党的组织,及时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农场总局党委组织部于9 月13日给省政府驻京办党总支行函,建议联络处即行建立党支部。由省政府驻京办党总支主管、总局党委协管。因此,联络处成立了党支部,支部委员会由3 人组成:陈文华同志兼任党支部书记,赵家玺为宣传委员,王查为组织委员。1992年增补王俊书同志为支部委员兼副书记。到1993年底已有党员16名。1994年,陈文华、赵家玺退居二线,联络处党支部重新改选支委,王俊书同志兼任支部书记,蒋本乔为支部组织委员,黄玉新同志为支部宣传委员。随着联络处的发展,党员人数的增加,1998年党支部又增补两名支委,由3 人变为5 人,王俊书为支部书记,刘洪为支部副书记兼组织委员,刘向斌为宣传委员、蒋本乔为纪监委员,郭念春为青工委员。截止到1998年底,共有中共党员25名,行政关系不在联络处的有6 人,党支部划分为3 个党小组。
党支部在联络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党员和群众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在基建工作、信息联络工作、接待服务工作等方面,发扬了北大荒精神,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受到各级领导、总局机关的好评。1994年,陈文华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称号;1997— 1998 年,联络处党支部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机关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栾恒理、崔兆范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5年,陈文华被选举为第一届省驻京办机关党委委员,省驻京联络处党总支副书记。1998年10月5 日,王俊书同志被选举为黑龙江省驻京联络处总支委员会副书记,1999年4 月被选举为第二届省驻京办机关党委委员。
党支部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非常注重党员的思想教育。组建初期人员少,一度思想教育跟不上,导致个别党员数月不交党费,想退党。经过支部的认真帮助教育,终于使该同志觉悟,重振精神,在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后被评为优秀党员,党支部坚持每季度上一次党课,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经常配合形势宣传,对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党员参观白公馆一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百年恩来”、改革开放20年成果展等活动,提高了党员的素质。
支部对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是从1990年开始的,支部先后将两名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列入了培养对象,各落实了两名正式党员负责培养教育,按时填写了《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表》,经过省办机关党委组织的培训,1997年6月发展景建民同志为预备党员,1998年6月按期转正。1997年,又将苑宏列为非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针对青年多的特点,组织青年上党课,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党的性质、义务和权利,1998年又有 4名同志向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