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全国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浩良河化肥厂增加了新的血液。1969年上半年,经兵团党委同意,为解决化肥厂工人的来源问题,分别由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和北京市,接受了部分知识青年来厂参加建设,即齐市33名,哈市60名,北京100 名。此后,化肥厂又从援建的施工队伍中,留下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些青年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鸡西、鹤岗等大中城市,总人数最多达1844人,占当时职工总人数的69.7%.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化肥厂第一代技术工人,厂组织了学习队,分赴兰化、大化、湘江、天津、石家庄、德州、大庆、佳木斯等地学习。由于他们年轻,有知识,肯钻研,很快掌握了生产技术,成为化肥厂生产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北京知识青年曹大庆,自1969年来厂以后,几年如一日,始终站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不怕苦不怕累,被誉为知识青年中的一名标兵。
1978年,全国掀起了一股知识青年返城风,在化肥厂的各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也受到了这股风的影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安心边疆工作,强烈要求返城。到1982年底,已陆续返城1277人,占知识青年总数的69.2% ,所余部分知识青年,扎根在厂,安心工作,积极学习,已成为化肥厂生产建设的骨干力量,有的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例如合成车间付主任吴英山,造气车间付主任李洪恋,电气车间的付主任丁银燕,土本车间主任陈茂利,尿素车间付主任康健,安技科付科长骆跃文,管理科付科长裴连华等,都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成为化肥厂生产建设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