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
第三节 财务
一 财务管理体制及其沿革
浩化厂从一九七四年试生产到一九八〇年期间,只生产尿素53,116 吨,亏损2 ,834 万元,一直处于产量低、质量差、生产开开停停,经营连年亏损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给浩化厂带来了生机。一九八〇年突破了恢复生产关,实现了一次重新开车成功;一九八一年突破了尿素质量关;一九八二年突破了持续稳产关,产品合格率保持百分之百;一九八三年又突破了设计能力关,在原料油没有增加的条件下,提前四十四天全面完成国家计划。
生产形势的好转,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从而使企业扭亏为盈,由穷变富。
附:历年实际完成利润情况表:
1.名称的变更:
一九六九年始开展财务工作,当时主要进行基本建设核算。到一九七四年投产,财务管理制度基本完善。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〇年,财务工作归属后勤处财务组;一九七一年改为兵团浩良河化肥厂财务科;一九七二年计划、财务合并改称计财科;一九七二年末至一九七三年五月,财务、劳资合并,仍称之为浩化厂财务科;一九七三年六月劳资科单独成立,一九七六年兵团撤销,改称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浩良河化肥厂财务科;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与计划科合并,改称计财科;一九七九年后与计划科分开,改称为黑龙江省浩良河化肥厂财务科。
2.领导及人员变动:
建厂初期,财务组只有专职人员六人,组长景若泉同志。一九七一年初增加到十二人,其中知识青年六人。一九七二年王来正同志任科长,张文萍同志任付科长。一九七七年王来正同志调走。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计财合并时,林宪玉与张文萍同志负责。一九八〇年张文萍同志任科长。一九八三年五月赵绪栋同志任付科长。在此期间,先后增加独立核算单位有:一九七〇年职工食堂,一九七一年商店,一九七三年医院,一九七四年招待所,一九八〇年学校、托儿所等六个独立核算单位,八四年学校并入财务科,托儿所并入职工食堂。一九七四年开始,生产、辅助车间都配备了专职成本会计员,到一九八四年全厂财会专职人员增加到四十七人,其中成本会计员十七人,财务科专业人员十七人。
3.历年人员分布及增减变动表:
4.人员培训:
(1 )外出代培。自一九七三年起,先后十二人次外出代培。一九七三年送吉林化工公司三人培训六个月。一九八一年送东北三省联合举办的辽宁省石油化学工业局干部训练班二人,培训两个月。一九八三年送佳木斯财经学校一人代培一年。一九八二、八三年报考八一农大函授,江苏日语函授四人次,报考黑龙江电大二人。
(2 )外出参观学习。自一九七二年起先后十二人次外出参观学习。一九七二年四人到吉林化工厂,大连化肥厂,山东化工厂参观学习。一九七三年会同供销科一起,共六人去大庆市林源炼油厂参观学习材料管理。一九八一年一人去盘锦化肥厂学习成本管理。一九八二年一人去长山化肥厂学习成本管理。
(3 )厂内培训。厂内先后举办六次短期学习班。一九七一年办班三个月,参加学习六人。一九七四年办班两个月,参加学习二十四人,并由政治部发给结业证书。一九七七年办班一周。一九八一年办班一个月。一九八二年办班一周,一九八三年办班一周,参加学习近102 人次。历次学习班以学习经济核算业务和经济法规为主,兼学政治、文化,结合工厂核算体制的改革,及时培养财会人员,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一九七四年结合车间建立成本核算制度,通过两个月的集中脱产学习,使大部分人员达到车间核算水平的要求。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一结合职工升级,组织全厂财会人员统一考试。同时组织了两次珠算比赛,一次书写比赛。并在办班期间,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人当教师或辅导员,科长主讲,制定讲课方案,使每期办班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培训专职人员三十多人。
5.三级管理,三级核算:
建厂初期实行以基本建设为主的单项核算。一九七四年开始实行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班组设不脱产的统计核算员,本着干什么算什么,生产啥核算啥的原则,不计算盈亏,只计算产品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车间设专职成本会计员,全面核算车间成本,计算盈亏,不单独在银行开户,不拨付流动资金,收支款项由财务科统一核算。采取报表制度进行核算,全厂财权高度集中在财务科。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统管全厂财权,统一在银行开户,统一计算工厂成本,统一计算产品盈亏,统一计算企业效益,统一对外办理结算,统一提成上缴折旧、能源基金、利润、税金等基金。
二 资金管理
1.流动资金的管理:
在流动资金的管理上实行按计划资金分口管理的办法,首先核算资金和费用定额,分口包干不得突破。供销部门负责储备资金和产品资金,生产资金和其他各项资金砍块下达给车间、科室限额使用,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节约有奖,超支则罚。
自一九七五年起实行限额领料卡、限额领料单。一九七八年开始使用厂内本票,由原来的四种到一九八一年发展到生产、基建、大修、更改、劳保、低值、旅费等七种本票,并作到按计划发票,凭票领料,较好的控制资金使用。
2.固定资金管理:
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我厂在使用年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 元以上的劳动手段为固定资产。我厂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实行二级管理一级核算,即:车间、厂两级管理,厂统一核算,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两大部分。生产部分的使用管理,维修由机动科负责,非生产部分由使用单位管理,维修。
大修费、维修费由机动科统一下达计划,财务科控制使用,保质保量,经常保持固定资产完好状态。
固定资产折旧:一九八二年前实行综合年折旧率3.6%. 一九八三年大型设备按单台年折旧率3 —5%,其它设备参照其它兄弟厂按类折旧。一九八四年按综合年折旧率6%计提。固定资产大修理费,一九八三年前计提比例为年2.4%,一九八四年改为3%. 折旧基金的分配:一九八二年前厂全部留用。一九八三年后生产性折旧上缴总局70% ,厂留用30% ,非生产性折旧厂全部留用。
固定资产变动通过财务科、机动科办理变更手续。更新改造由车间提出申请,机动科审查,经过三结合小组提出技术鉴定,报厂长批准后,财务科办理报废更新手续。千元以下的设备一九八二年前由总局工业局批准。一九八三年后由厂内批准。四千元以上的固定资金由总局批准。
提前报废未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一次提足折旧,计入本期生产成本。
附: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表
固定资金,固定资产增减变动表
三 成本管理及核算
1.产品成本核算
厂财务部门根据各车间核算的车间成本,汇总核算全厂成本及利润,以及流动资金占用,产品、产量、消耗、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技术指标。厂部有关科室根据全厂总产量及车间用量情况进行核算并统计上报。
(1 )产量计算。截止到月末最后一天零点以各班入库产品数量相加之和为当月产量,每月产量以厂技术部门数据为准。
(2 )消耗定额的核算。水、电、汽、重油等消耗定额,有计量仪表按表核算,如总表与分表有误差时,按比例分摊损失。无仪表计量时按平均测定数计算,按送货制原则,根据本车间最终出口表量计算本车间的消耗定额。
(3 )成本转帐方法。辅助车间每月二日上午前报出上月成本报表,生产车间每月二日下午前报出上月车间报表,财务科三日前汇总出厂成本,四日前计算出工厂财务成果,五日前报出厂成本利润、流动资金占用等报表。
2.经济活动分析。为使经济核算工作深入进行,经常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发现矛盾和存在问题,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查明节约和浪费的原因,保证财务计划的完成。为此,班组每半月分析一次,车间每月分析一次。厂每季分析一次,通过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经济核算工作不断完善,不断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增加生产,增加积累,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附:1981—1984年主要指标分析表
历年生产费用明细表
历年产品(尿素)成本表
四 建立起全面经济核算体制
在厂长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全面的经济核算体制。从厂部到车间,班组的各个单位,以及生产、技术、劳动、物资、销售、财务等各个部门都实行了经济核算。完善了厂、车间、班组原始记录的审查,整理、汇总和管理,价格的制订,产品(材料)的销售,凭证的传递,档案的保管,报表的编制等一系列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
建厂初期使用收付记账法;一九七一年根据化工部规定改用增减记账法;一九八四年根据农场总局的规定改用借贷记账法。
在财务活动中为加强财务监督工作,常年配备专职监查人员。并规定经济核算纪律:
1.树立全局观点,不准化大公为小公,化小公为私有。
2.对外经济事项统一由厂负责,未经批准不准车间自行处理。
3.实行计划管理,不准搞未经批准的计划外工程项目。包括技措、更改、扩建等。
4.加强成本管理,不准借生产需要扩大成本开支范围。
5.认真进行经济核算,不准弄虚作假,马虎凑合。
6.坚持物资政策,不准以物易物或以流动资金购置固定资产。
7.明确交接手续,不准敷衍塞责,钱物交接必须当面点清。
8.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不准铺张浪费,请客送礼。
五 财务主要记事
1.先进事迹:
(1 )一九七〇年至一九八三年先后出席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学习积极分子,工会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等24人次。
(2 )一九八一年一人出席总局先进个人。
(3 )一九八一年被评为垦区会计先进单位。
(4 )一九八二年被评为厂先进集体。
(5 )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厂先进集体。
(6 )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南岔区纳税先进集体。
(7 )一九八三、一九八四年被厂评为文明礼貌双月活动先进集体。
2.主要记事:
(1 )一九七五年下发产品销售及价格管理规定,并与兵团后勤部协商尿素按二级站价格为出厂价。
(2 )一九七八年下发经济核算制度试行办法。
(3 )一九七八年下发财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