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传略

第二节 传略



                 罗 光 荣 传 略
                  
  老红军罗光荣同志,一九一一年八月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一九二七年,当他刚满十四岁的时候,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地方上加入了农民协会,并入了共青团。与小伙伴们一块扛起红缨枪,抡起大刀、长矛,当儿童团、少先队长,投入了翻天覆地的打土豪、分田地等各种革命活动。他与同时翻了身的人们一起,分到了田地、房屋,获得了胜利果实。
  一九二九年三月,为了保卫红色政权,保卫既得的胜利果实,十六岁的罗光荣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号,告别老母,毅然在革命摇篮江西参加了工农红军。一九三〇年五月,在红军里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叫做转党,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
  罗光荣同志参加工农红军以后,接着便投入了有名的三、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三、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由于路线上的错误,没能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于是,红军便开始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开始,至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到达陕北,罗光荣同志自始至终,一步没缺地走完了这一艰苦卓绝,人类罕见的不朽路程。至今,他两个脚掌下,还残留两个核桃大的脚垫,就是长征时穿草鞋走路硬磨出来的。现在,要经常进行修治,不然就压疼得难以行走。
  罗光荣同志参加红军后,在红三军团六师十六团三营九连,先后任战士、付班长、班长。继后又给团长李天佑同志当了一个阶段的警卫员。回连队后,又当付排长、排长、付连长、连长。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尚未过雪山的时候,罗光荣同志就任付营长了。
  一九三五年初,红军从四川过了草地,到了西藏、西康。在甘肃省打马回子——马步芳的时候,罗光荣同志“挂了彩”(即受了伤),住进了一方面军总部卫生附属医院。伤愈后,就留在此院工作,当管理科长。卫生部设在瓦窑堡,卫生部长是姬鹏飞。
  一九三九年,“西安事变”以后,国共合作进行抗日,部队进行了整编,开赴抗日前线太行山区。罗光荣同志就参加了十八集团军——即后来的八路军。在十八集团军里,他任集团军军工部行政处付处长。
  一九四四年,罗光荣应调从抗日前线太行山区回到了延安。党中央为了培养一些没有文化或文化低的骨干力量,抽调一批前线干部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文化。罗光荣同志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中央党校学习没多久,大约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九四五到一九四六年,胡宗南便开始进攻延安。于是,保卫延安的战斗打响了。这时,罗光荣同志便离开中央党校回到部队,投入了保卫延安的战斗。国民党集结了二十多万军队。八路军是三个旅:即王震的三五九旅,罗光荣同志所在的新四旅,还有一个教导旅。在彭德怀同志的指挥下,经过艰苦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时间进攻,保卫了党中央和革命圣地延安。罗光荣同志在新四旅先后任政治部总务科长,后勤部军需军械处长。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四日,党中央宣布除了新疆之外,全国都解放了。党中央命令王震司令员率领一个兵团进驻新疆,接收已宣告起义的国民党军队。陶峙岳是新疆国民党二十万军队的司令。解放军去了两个军,把他的二十万军队接收、改编过来。那个时候,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由苏联派来了五十架运输机,把部队从甘肃的酒泉空运到了新疆。罗光荣同志也是这时乘飞机随部队进疆的。
  一九五〇年,进疆的人民解放军和新疆起义部队,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了建设边疆的口号,王震任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罗光荣同志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任兵团六师" 八一农场" 场长等职,后又调到水利战线。到一九五七年底,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长达八年之久。
  一九五八年一月,王震司令员(也是农垦部长),下令把罗光荣同志等一大批水利干部,从新疆调到北大荒,充实农垦部设在密山的农垦部密山荒地勘测设计院,罗光荣同志任设计院工务室主任。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铁道兵农垦局修建云山水库,罗光荣同志任云山水库党委书记。一九六〇年设计院改为水利工程局,罗光荣同志被任命为农垦部水利工程局付局长。
  一九六三年初,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罗光荣同志任总局基建处付处长。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九六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央公布“6.18”批示,宣布成立了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东北农垦总局宣告“斗、批、散”。罗光荣同志被分配到兵团浩良河化肥厂任付厂长,先后主管后勤、劳动工资等工作。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经省委组织部批准。罗光荣同志正式离休。现在哈尔滨五兆屯农垦老干部离休楼安度晚年。罗光荣同志虽然离休,但是,他对自己革命征途的最后一站——浩良河化肥厂的发展十分关心,抱有很大的希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在化肥厂新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的努力下,经过企业全面整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步一层楼的大好形势,已达耄耋高龄的罗光荣同志感到十分欣慰和满意。
                 鲁 国 强 传 略
  鲁国强同志,1935年5 月,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县于家庄公社时家村的一户贫农家里。父亲是个忠厚的农民。鲁国强兄弟六人,靠父亲以农为生,家境十分贫困。
  1952年4 月,鲁国强同志在大连石油七厂参加工作,1953年10月入党,历任技术训练班学员,化验室化验员、班长、段长,检验科付科长、付书记、研究室付主任、研究所付所长等职。屡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64年曾代表石油七厂出席了石油部在大庆召开的双革代表大会,成为石油战线上一员革新闯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奖励。
  1971年,兵团在林源组建炼油厂,为了支援炼厂的建设,鲁国强同志不眷恋大城市的舒适条件,毅然来到大庆荒原,投入了炼厂的建设。鲁国强到林源后,被任命为技术科长。当时,炼厂白手起家,又处在动乱时期,工作中困难很多。身为技术科长,负责建厂业务工作的鲁国强同志,肩上的担子很重。保证了工程进度快质量好,提前完成了建厂任务,被兵团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成为兵团各单位学习的榜样。鲁国强同志因建厂有功,得到了上级的表扬。
  兵炼厂投产以后,经营管理工作是个薄弱环节。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鲁国强同志被任命为付厂长,主管经营管理工作。
  1977年3 月,鲁国强同志来到了化肥厂,当时的化肥厂,远近闻名,化工开开停停,产量低,消耗高,连年亏损,职工思想不稳,是个破烂摊子。为了改变化肥厂的被动局面,领导把担子又压在了鲁国强同志的肩上。
  浩良河化肥厂是在十年动乱中建设的。1969年开始建设,1974年基本建成。由于极“左”的干扰和破坏,在设计上和建设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在水源上与农民共用一条水渠,造成了与农民争水的局面;在设备上主机无备机,质量不过关;在能源上结构不合理,无端的把烧煤锅炉改为烧油锅炉,造成人为的能源紧张,等等。同时在体制上,隶属兵团领导,工人中大部分是京津沪哈等大中城市下乡青年,由于政策不落实,知青不安心,职工队伍也不稳定,1978年刮起一股返城风,知识青年结队上访,围攻领导,示威游行,在不到三个月内,集中返城千余名,工厂被迫停产。并且国家于1979年六月份停止重油供应,七月份下令停产改炉,九月份决定化肥厂填平补齐项目列为缓建,11月份冻结建设资金,全厂一切生产建设活动停止,工厂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在这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鲁国强同志认真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了化肥厂的局面,充分估计了化肥厂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调查了解了职工干部的思想反映,他认为把化肥厂搞上去,工作很多,困难很大,但搞不上去,困难更大,问题更多。他主张积极调整,全面治理,大打化肥厂的翻身仗。在三中全会精神鼓午下,在广大职工和干部的支持下,身为厂长的鲁国强同志,甘冒风险,勇挑重担,于1979年3 月,肩负着党委和职工的心愿,亲赴北京向化工部、农垦部汇报,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并且立下了“军令状”,决心把化肥厂搞上去。
  上级领导部门,为鲁国强同志以国家为重,勇挑重担的精神所感动,立即派两部一局工作组来厂调查,并且做出了化肥厂要继续上的决定。国家的决定,使全厂职工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于是鲁国强同志带领全厂职工,于1980年开始了决定化肥厂前途命运的“背水一战”,当年完成了以改炉为中心的填平补齐项目,完成了基建投资七百多万元,实现了十月一次开车成功,扭转了化肥厂的被动局面,在求生存争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完成企业恢复性整顿的基础上,鲁国强同志又带领全厂职工,展开了企业的提高性整顿,为实现稳产高产,扭亏为盈而斗争。经过一年的努力,1981年实现了连续稳产,扭亏为盈,摘掉了连续戴了七年的亏损帽子,全年盈利402 万元,被总局授予“先进工厂”的光荣称号。1982、1983、1984年,化肥厂连续跃进,四年前进四大步,完成了企业的全面整顿,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为了表彰鲁国强同志治理化肥厂的优异成绩,1984年被总局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84年7 月被省委授予“优秀党员”称号,在1984年的三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鲁国强同志以全票通过,再次当选厂长。1984年10月,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