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全管式6000米3/时空分主冷爆管的分析

第十章 作品

全管式6000米3/时空分主冷爆管的分析



            全管式6000米3/时空分主冷爆管的分析
              黑龙江省浩良河化肥厂生产科
              
  我厂KFD—38200型全管式空分装置(杭氧产),从1974年开车到1978年止运行正常。1979年停产直至1980年10月。从1980年10月开车到1982年4 月连续运行的18个月中,发生了三次主冷凝蒸发器爆管事故,严重影响生产。现将三次爆管情况介绍及分析如下。
  一、三次主冷爆管经过
  
  第一次是1981年3 月23日,空分装置因切换阀故障短停,装置里液体未排,停车大约10小时左右,检修完后按短停后再启动操作方法开车。在刚刚转入正常工况时,主冷外筒液氮在600毫米水柱,内筒液氮在120 毫米水柱,主冷液氧液面在2000毫米水柱,其它工况正常。突然氧气纯度从99.4% 降到97% ,一个小时后又降到94% ,当时从工艺指标上找原因,看液面没有明显变化,查纯度,主冷液氧纯度降到98% ,初步断定主冷漏了。由于当时生产需用,纯度最后降到89% ,继续运转了3 个月。在停车检查时发现有4 根管漏了。
  第二次是1981年11月23日,也是在空分装置短停后再启动恢复正常生产的过程中,主冷氧纯度从99.4% 降到96% ,其它工况无明显变化,在此纯度下运行两个月。检修时发现有两根管漏。
  第三次是1982年4 月11日,空分装置因停车6 天后开车,停车期间液体排了一小部分,当空分装置进入正常工作时,发现上塔突然瞬间超压,下塔压力下降0.2 表压,主冷外筒液氮液面由600 毫米水柱降到200 毫米水柱,氧气纯度也瞬间从99.6% 降到82% ,下塔馏份氮从95%降到65% ,下塔纯氮也降到99.8% ,空分工况完全破坏。经调整将氮气纯度调到99.9% ,下塔馏份氮调不起来,无法再生产,被迫停车,拆开检查发现有1O根小管漏。
  二、主冷凝蒸发器爆管部位
  
  主冷凝蒸发器分为内筒、外筒。内筒有Φ10×0.5 管4788根,外筒有Φ10×0.5 管11424根。第一次爆管内层有3 根,外层1 根;第二次爆管内外层交界处有1 根,外层靠器壁1 根;第三次爆管集中于内筒第5 排往外数第10根。爆管的高度在距下花板往上1020毫米处(见图)。
  三、主冷爆管原因分析
  
  我厂位于林区,空气过去一直比较干净,分析乙炔含量甚微,所以第一次爆管认为是铜管质量不好,修后即投入运行,并未引起重视。经过在短时期内连续发生爆管,才使我们感到问题的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找出爆管的原因,我们取出一根破管进行分析。从取出的一段管观察,靠下花板为绿色,长有150 毫米,其余部分保持穿管时的情况,涂漆完整,刚性很强。爆破口是塑性撕裂外翻,因此可以肯定在爆管瞬间管内压力大于管外压力。破口长20毫米(见图),从撕口往下到花板为1020毫米,到主冷的下封底有1800毫米,即在正常工艺指标以下300 ~500毫米水柱处,也就是液氧和气氧分界面搅动厉害的部位。同时10根管又破裂得十分集中,断定是乙炔爆管而引起。
  分析三次爆管都是在短时停车后再启动,当转入正常工况时发生爆管的。从有关资料介绍,一种引爆源为气波冲击、流体冲击和气蚀现象所引起的压力脉冲,使气流在管道内高速度流动引起冲击波,这冲击波就成为气体局部压缩加热的根源。当液氧在沸腾时,所产生的气泡受绝热压缩,引起局部高温,液体的冲击波使气泡受到瞬间压缩,将包在液体中的气体加热到绝热压缩温度。当液氧在剧烈沸腾时其运动速度可达10米/ 秒顺着冲击波方向压力可达100 公斤/厘米2 ,逆着冲击波方向压力高达200 公斤/ 厘米2 ,一旦气体空穴撞击时,压力还会高,可达几千大气压,这是造成爆管的一个根源。另外,在1977年发现塔内有油,因而乙炔铜也能引起爆管。
  1.乙炔的来源
  1979年在厂区东部新建了电石厂,距厂区200 米,使空气中含量大有增加。又加之我厂扩建施工每天都有大量乙炔残渣排放,使空气中乙炔含量更高。
  2.分析取样位置偏低
  原设计乙炔取样位置在主冷下封底,因为乙炔的比重比液氧小,固体乙炔悬浮在液氧上方,所以多年来取样分析的乙炔很少。
  3.液空吸附器使用时间长
  液空吸附器原设计10天交换一次,因长期分析不出乙炔,为减少冷损改成15天切换一次,使乙炔在液氧中的积累量加大。


  4.长期未开液氧泵
  液氧泵自1974年开车以来未开过,采用的是机械密封,怕漏液氧引起爆炸。
  5.分析方法单纯
  分析方法是延用过去的比色法,由于标准牌的O 号稍高,分析结果老是没有。又没采用新方法,乙炔分析不出来。
  四、预防乙炔爆管的措施
  
  ①开液氧泵并对液氧泵进行改造加密封氮;②改变取样位置,从下部移到上部;③建立健全新的方法,分析液氧中总碳量和液氧中油含量;④定期切换设备;⑤排放1%液氧;⑥加强乙炔渣的管理;⑦对大气层乙炔进行分析;③装置停车时,液氧泵不停,照常循环。
                               (执笔:张 全)
      
                         载于《深冷技术》一九八三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