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脊梁
企业的脊梁
企 业 的 脊 梁
—— 记 浩 良 河 化 肥 厂 厂 长 鲁 国 强
一月的北大荒,寒气逼人。然而,浩良河化肥厂正在举行的职工代表大会,却开得热气腾腾。会上传出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大会主席团一致提议报请上级党委给厂长鲁国强记功。
一位代表兴奋地说:“年终评选先进工作者时,厂长是满票。这次选主席团成员他又是满票。这样的厂长我们信得过。”
(一)
一九七九年深秋的一天,鲁国强和总局工业处一位领导及厂计划科刘殿章同志肩负全厂的重托,日夜兼程,抵达北京,出了火车站就直奔农垦部……。
啥事,这么急?
原来,根据国家节约能源的政策,刚投产的化肥厂,必须在两年内把烧油的锅炉改为烧煤,否则不许继续开工生产;加上当时大批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工厂停产了。
怎么办?各级领导都在关注着化肥厂的命运。鲁国强正是按原农垦部的指示来汇报情况的。在汇报时,鲁国强分析说,化肥厂确实面临很多困难,一是三台烧油的锅炉要改造;二是有些设备要填平补齐;三要加快新工人的录用和培训工作。但是这些艰巨的任务完全可以在一年内完成。并保证在一九八〇年十月恢复生产。否则,就撤自己的职。这落地有声的话语,迎难而上的决心,深深地打动了部领导同志。他们从这个充满活力的厂长身上看到了化肥厂的前景。
一九八〇年初,上级党委决定化肥厂进行投产准备,并继续给予投资。这时,也有人替鲁国强捏了一把冷汗,尤其是他的妻子,担心地对他说:“国强啊,工厂的困难这么多,能上去吗?冒那个风险干啥!”
老鲁深深懂得妻子的心情。眼下,党委书记患病,就自己主持全面工作,她怎能不担心呢?可是他却风趣地回答说:“干事业哪能不担风险,总不能把自己锁在保险箱里吧!干不上去,你就和我爬出工厂!”妻子会心地笑了。
化肥厂在“在背水一战,争生存,求发展”的口号下,展开了全面会战,突破口是把三台烧油的锅炉改为烧煤。
为了保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鲁国强首先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有的说重新设计、重换设备;有的说原设计行;有的说根本不行……。
究竟怎么改?鲁国强带着技术人员多次风尘仆仆跑到附近电厂,请教改锅炉的办法,实地调察新改炉的运行状况;在厂内,他虚心向工程师刘荣、技术员尹惠卿等行家请教;又常常蹲在锅炉旁和工人们讨论,还不时掏出图纸、皮尺和大伙围着锅炉比量;又派出技术小组到省外学习。
在最后一次讨论改炉技术会议上,很多同志又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最后,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鲁国强,急切等待着厂长的决定。
只见鲁国强把帽子摘下来,啪地一声摔在桌上,坚定地说;“经过充分调查,综合各种意见,锅炉的改造必须利用原设计,并对原设计加以革新,才能保证质量,争取时间。否则,重新设计,重搞设备,不仅要浪费几百万元资金,而且将会延长投产时间”。
他停了一停,又望着大家深情地说:“一九六五年,我曾到大庆油田学习过一个多月,大庆人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现在,我们的有利条件不少,只要我们照科学办事,奋力去闯,一定能改好!”
鲁国强当场决定,成立改锅办公室,并从全厂检修队伍中抽调一批精兵强将,组成安装队;又调动机加、防腐、电气、仪表等车间的技术力量组成安装班,配合改锅工程。
不到半年时间,三台锅炉的改造先后完成了,节约投资近五十万元。在这同时,设备也填平补齐了;新工人,从全国各地学习回来了。
一九八〇年九月中旬,鲁国强下令:开车生产!全厂一次试车成功!“背水一战”胜利了!不少同志兴奋得流下了热泪……
(二)
把“浩尿”的帽子彻底摘掉!这是在复产后。鲁国强常说的一句话。
原来,这个厂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八年期间生产尿素有百分之九十八不合格,一级品根本不照面。改炉后的一九八〇年,尿素合格率也仅有百分之四十。有的农场职工气愤地说这是花钱买“毒药”,并且给它起个外号叫“浩尿”。
怎么摘掉“浩尿”这顶帽子?提高质量的关键在哪?鲁国强和科技人员们努力探索着。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鲁国强认为:要提高质量,不仅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还要攻破影响质量的技术难关。于是,他又和科技人员一起对影响质量的技术难题作了分析,并打印成文公布于众,动员全厂攻关。
尿素车间的氨泵,过去运转周期从没超过六百小时,一检修全厂就被迫停产,一停少说三天。这一下五百吨尿素、几万元就没了。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个“收口”工序不灵,质量怎么能提高?为了攻下这道难关,鲁国强向全厂提出:“谁有招能使它运转一千个工时,就给记三等功;两千个小时,记二等功;三千小时以上记一等功。
谁来揭“招贤榜”?人们都在拭目以待。强将手下无弱兵,能人终于站在厂长的面前,但出乎意外的竟是一个三级工的青年工人、包机组长左连昌。小左在鲁厂长的支持下,下苦功夫研究氨泵,不懂的难点就向师付们请教。在大家的支持下,经过反复试验,氨泵运转周期连创记录;一千小时,两千小时,最后终于突破了三千小时!
眼下,已接近四千小时,创全国同类企业的最高记录!
小左记了一等功,还获得了奖金。
在全厂的奋战下,先后有十多项影响质量的难关被攻破了。尿素的合格率由一九八〇年的百分之四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一级品率达到百分之四十。
鲁国强没有满足这个成绩。提高质量还有没有潜力?他又和科技人员们探索着……。
尿素车间蒸发岗位上的主操手薛凡玲,为了保证质量,不怕污染,不怕艰苦,坚持八小时蹲在现场,仔细观察仪表的细微变化,准确地掌握了质量的“脉搏”,为保证尿素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件事深深地启发了鲁国强:提高质量,不仅要解决影响质量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他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命表扬了小薛,号召全厂向他学习。一个讲责任、讲质量的活动在全厂开展起来了。到去年底,尿素出厂合格率迅速提高到百分之百,一级品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在全国同类企业五项主要经济指标评比中,他们四项第一,一项名列前茅。
现在,许多用户慕名而来,要求订货。连远处南方的广东也有人来商谈买化肥的事。垦区一些农场职工们高兴地说:“浩尿”变成“好尿”了。
化肥厂跨进了垦区工业企业先进行列,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一九八一年,国家下达的指标是收支平衡,他们盈利四百万元;去年国家下达的利润指标是一百万元,他们盈利五百三十八万元!
可是,鲁国强同志说:“虽然化肥厂为国家做了一些贡献,但化肥的一级品率还不高。我们决心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对待自己的工作都用一级品来衡量,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将会多大啊! (原载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二日《农垦报》)·秦士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