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个敢于冲锋陷阵的集体

一个敢于冲锋陷阵的集体



             一个敢于冲锋陷阵的集体
         ——记垦区青年集体标兵、浩良河化肥厂化工四班
  浩良河化肥厂尿素车间化工四班,是1980年10月组建的。当时,全班的16名同志平均年龄只有20岁。尿素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可他们在班长杨柏森的带领下,虚心好学,不畏艰难,较好地完成了本职任务。
  为了尽快掌握技术。全班首先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被人们称为“学习迷”的柏民强,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技术上,经常一边背操作法,一边画流程,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控制点记熟了。上岗只两个月,就被提为总控岗位的主操。被人们称为“实干家”的徐贵友,在蒸发岗位工作。蒸发工序是关系尿素产量、质量的重要岗位,为了控制好温度液位,他不顾氨味大,带着防毒面具坚持在现场操作,夏天,岗上的温度高达40℃,他一干就是几小时。当摘下防毒面具时,都可以倒出汗水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全班人人都获得了操作证,其中6 人当了主操。
  化工三班的青年们,不但是学习、探索的标兵,而且是敢于冲锋陷阵的集体。一次泵房的高压甲铵泵填料密封水泄漏,致使高压串入低压系统,刺开了法兰垫,造成甲铵液喷射而出,令人窒息的气味顿时充满整个楼内。按惯例,必须进行紧急停车处理,可是这一来就要损失上万元。班长杨柏森当即决定探明情况再做处理。当时,泵房现场氨气的浓度,早已成百倍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浓度范围,人即便带上氧气呼吸器进去,弄不好也会有生命危险。可是杨柏森毫不畏惧,他带上面具冲了进去。经检查判定,不停车可以进行局部处理。于是,几个小伙子带好面具,拿上新法兰垫,同班长一道钻进氨雾之中,很快更换了法兰垫,避免了一次停车可能造成的损失。去年2 月30日这天,是厂里二战5 ,000 吨素的最后一个班,只差100 多吨尿素就达到5 ,000 吨了,开双机生产,一个班只能生产80多吨尿素,如果开三机生产,就可能闯过5 ,000 吨大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四班的青年们勇敢承担了建厂以来开三机生产的第一次试验。可是,由于经验不足,这次试验失败了。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决心在开第二次。开三机终于成功了。为厂里化肥生产的高产打开了道路,班产由过去的80多吨,猛增到了120吨,首创了厂里尿素生产的新记录。
  在过去的一年里,化工四班生产尿素13,360 吨,提前两个月跨入1982年,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1% 以上,氨耗降到了681 公斤。四班被总局党委树为“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积分子集体标兵”。
                           (原载《农垦报》。戎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