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总述

总述

总述

总述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完达山北麓安邦河畔。东经130°54′—131°36′,北纬46°20′—46°46′。东与宝清县接壤,西南与桦南县相连,北和东北与集贤县、友谊县毗邻。距省会哈尔滨500公里。截至1985年,全市设5区、4乡,面积为1 614平方公里,人口427 288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8.39%。
  双鸭山因城东北 2座形似卧鸭的山峰而得名。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从西南至东北依次是山地、丘陵、平原,呈梯级分布。平均海拔 450米,安邦河水蜿蜒如带流贯全境,无大江河、湖泊,总体为八山、半水、一分半田。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寒冷而干燥,夏短温热而多雨,年平均气温3.4℃左右。年均降水量534毫米。光照较充裕,无霜期短,平均137天。
  双鸭山资源丰富。山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生长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丘陵、平原地区盛产粮食、经济作物;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煤炭储量大、煤质优良而闻名。
  双鸭山因开发煤田而设市,由煤炭生产发展而振兴。20世纪初,双鸭山是人迹罕至的未被开垦的处女地。1914年,当地农民在岭东白皮营附近烧炭发现了露头煤,随之前来挖煤者日众,逐渐成为人口聚居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这块富庶的疆土回到了祖国人民怀抱,沉睡的矿山开始复苏。1947年,矿山迎来第一批建设者,同年 7月成立双鸭山矿务局,开矿建井,架电筑路,发展煤炭生产。1949年原煤产量42.2万吨,到1985年全市煤炭总产量已达到780.9万吨,其中:双鸭山矿务局 674.1万吨。煤炭工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地方各业的大发展。双鸭山已成为以煤炭业为主体,各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
  星移斗转,世代沧桑。自1956年建市至1985年,双鸭山已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双鸭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团结战斗,发奋图强,卓有成效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辉煌业绩。到1985年末,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7 08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6年建市时增长8.2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 892万元,比1956年增长6倍;国民收入达到22 136万元,比1956年增长6.4倍(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
  双鸭山经济发展经历了发展与曲折的过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煤城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政治和经济环境。1950至1952年的经济建设恢复时期,认真贯彻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重点开发了煤炭工业,相继发展了木材采运业,兴建了豆制品加工业、缝纫业、铁制品加工业。3年,国家共投资943万元,其中:工业性投资 886万元,占投资额的92.8%,煤炭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0.9%。在已具雏型的岭东、岭西2座煤矿,扩建了4对斜井,新增原煤生产能力42万吨。195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 903万元,比1949年增长3倍,其中:煤炭采选业产值达2 146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9%,3年共生产原煤192万吨。
  1953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双鸭山煤炭建设重点发展、地方经济开始建设时期。在国家 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建在双鸭山的有选煤厂。与此同时相继新建了一批地方建材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缝纫工业,5年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 600万元,195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 612万元,比1952年增长69.4%。其中:煤炭采选业完成产值6 140万元,比1952年增长1.9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2%。
  1958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统配煤矿相继开发了四方台、宝山 2个煤矿,新增加电力、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化学、纺织等工业企业,5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8 370万元。但由于在“大跃进”期间不顾客观经济规律,浮夸风、瞎指挥风盛行,造成损失浪费 1 800万元,煤炭生产采掘比例严重失调,资源遭到破坏。196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1 810万元,比1960年下降50%。
  1963至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市各条战线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一些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急剧下降,3年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 600万元,比“二五”计划的后3年(1960至1962年)减少5 417万元,经过调整,盲目建设得到控制,煤炭的采掘比例关系趋于合理,经济出现转机。调整3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 995万元。
  1966至1976年,正是国民经济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也冲击和破坏了双鸭山的经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年均增长 5.3%,是历史最低水平;经济效益低下,10年,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额高达9 190万元,亏损面达61.2%。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为双鸭山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工业生产登上新台阶,初步建立了以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电力经济优势的能源基础工业,以冶金、建材、食品、机械生产为支柱,以化学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新格局,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壮大全市经济实力。
  双鸭山市的农业是随着煤炭生产的开发逐渐发展起来的。为城市服务,为煤矿服务是农业生产的方针。经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全市耕地面积由建市初期1956年的16.28万亩扩增到1985年的37.27万亩;农业总产值由1956年的 696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4 479万元,增长5.4倍。蔬菜产量稳步上升,实现了夏菜满足供应,秋菜自给有余。1985年全市蔬菜产量69 703吨,比1956年增长6倍,人均占有量160公斤,肉蛋禽鱼的自给水平不断提高,建市以来畜牧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4%,农村各类专业户已达51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3%,农村的乡镇工商企业73户,从业人员达2 44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1%。
  市场繁荣活跃,外贸出口激增。双鸭山的商业市场,是伴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活跃起来的。1947年煤矿恢复生产时,双鸭山仅有 2处私人杂货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竞相发展,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开放市场。网点星罗棋布,遍及城乡各个角落。1985年末,全市有商、饮、服零售网点4 396个,其中:个体经营的3 752个,集体所有制的440个;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25 976万元,比1956年增长18倍。
  外贸出口日益扩大。随着开放搞活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拓宽了商品出口渠道,已由过去单一的原煤产品出口扩展到粮油食品、土畜产品、医药保健品、轻纺织品、工艺品、五金矿产和机械设备等12类29个品种。1985年出口额达2 342万元。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双鸭山在煤炭开发初期的1947年还是一片荒山旷野,经过全市各族人民3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现已建成一座综合服务设施完善,以市中心尖山区为轴心,以煤矿布局为卫星城的一市多镇的能源城市。1976年全市城市公共交通线路7.4公里,仅有8辆公共汽车,到1985年交通线路增长到43公里,43辆公共汽车;1958年有城市道路4.29公里,1968年15.26公里,1978年20.5公里,到1985年达到70公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由1957年的1 500吨增加到1985年的2万吨,自来水管道长度1957年仅有7公里,1985年达到56公里。自来水普及率由1958年的40%,增加到1985年的80%。
  铁路、公路四通八达。1948年每天仅有 1对客货混合列车往返于佳木斯区段之间,到1985年,每天有 4对客车出进,有21对货车通过佳富线往返于双鸭山与全国各地,境内还有与双鸭山站接轨的矿务局、双鸭山林业局、双鸭山农场等单位的铁路专用线 190余公里的地方铁路运输体系;公路运输1949年仅有通往富锦县的一条土路,载货汽车 7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对内形成以市中心为枢纽的连接8个区矿、14个林场和4个乡,对外沟通毗邻的 5个市县的辐射公路网。1985年末全市拥有各种汽车2 744辆,其中:载货汽车2 024辆,大客车 195辆;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7 021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 228万吨/公里。1952年兴起的邮电业,当时全市有3个信筒、26台电话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门,邮电业务交换量13万元,到1985年发展到12处邮电局所、74个信筒、2 830台电话机,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 500门,业务交换量130万元,电话通讯从手摇、供电、自动拨号发展到微波通讯。
  科技、教育蓬勃发展。科技是生产力,教育是振兴经济之本的观念已经确立。全市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1947年恢复煤炭生产到1956年建市时期,全市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百人,经过30多年的自行培养、国家分配及调入,各类科技人员迅猛增加,1985年末,全市各类科技人员达9 342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866人,大型矿井、各类土建工程可自行设计、自己建设;发明创造的“自动拧管器”、“球式提引器”、“提管器”、“活动工作台”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3至1985年,获省科技成果奖42项,市科技成果奖48项;与全国1 000多个科技情报所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信息联系,取得科技情报成果100多项。
  双鸭山市的教育事业是从1948年开始兴办的,当时只有1所“三复式”小学,在校生90人,教师3人;1956年发展到13所学校,162个教学班,在校生7 329人,教职工216人,到1985年末,全市有各类学校188所,2 187个教学班,其中:大专班25个,中等专业班16个,技工班26个,高中班176个,初中班572个,小学班1 372个;在校学生总数达到99 751人,其中:大专1 077人,中专729人,技工1 176人,职业中学2 342人,普通高中9 573人,普通初中29 236人,小学55 618人。全市教职工总数达到 7 312人。已形成一个由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由教育部门办学到社会办学的教育体系。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用于教育的投资已达1 121万元,小学二部率已由1978年前的76.9%,下降到5.4%,中学已全部取消二部制。
  文化、广播事业百花争艳,卫生、体育事业日新月异。1950年全市只有一个文艺演出团体,全年演出612场次,观众29 314人次,1985年,文化事业机构达到79个,年演出11 249场次,观众达 382万人次。广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自成体系,具有有线、无线、调频、电视、微波等较为完备的传输手段,每天可高质量地编播、传输市、省和中央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卫生事业坚持“面向工农,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1949年双鸭山仅有 3处医疗卫生机构,简易病床40张,全部卫生人员2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人,到1985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医院26所,门诊所104个,病床2 025张,全部人员3 681人(其中:医护人员2 698人)。同时装备了大量的医疗设备,诊断、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全年治愈率达84%以上。
  双鸭山人素有爱好体育运动的传统,尤其喜欢早晚跑步、登山、打篮球,有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锻炼的老干部登山队;有不畏寒暑、雨雪不误,自由组合的黎明男子篮球队。双鸭山少年篮球队,曾 8次获得全省冠军,多次代表省参加全国少年篮球赛。截至1985年,在省级以上的各项比赛中,市射击、田径、无线电发报和男女篮球共获 118枚金牌、66枚银牌、60枚铜牌。3次获省级精神文明奖,打破8项、平1项全省少年纪录,破1项亚洲纪录,同时还为国家队、省队、解放军队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人才。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有大型体育场1处,体育馆1处,篮球馆1处,游泳馆1处,多次承办和接待国家级、省级男女篮球赛,评为省和国家最佳赛区3次。
  双鸭山市的历史虽然并不久远,但她那英雄的业绩,却象安邦河水一样源远流长。当祖国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年代,双鸭山曾是抗日联军的根据地,八道坝、大叶沟是抗日联军的密营地,羊鼻山丛林中有抗联医院,七星峰下有抗联兵工厂、被服厂。抗联四军、五军、六军等部队的指战员曾在这块土地上与敌人鏖战,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祖国。1947年人民政府接管矿山,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开进双鸭山,用勤劳的双手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揭开了煤炭开发的新篇章。
  壮士鲜血垂青史,安邦乐土祭英灵。在这块土地上为之奋斗而故去的人们,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将永远铭刻在双鸭山人的心中。
  双鸭山人民勤劳俭朴,聪慧勇敢,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创立了辉煌的业绩;现在,全市人民正以团结、自强、务实、奉献的精神,全力从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这一代人应当、也一定会无愧于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