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质

第一节 地质



                 第一节 地  质
  一、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中、下元古界黑龙江群和麻山群。上侏罗统鸡西群,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黑龙江群主要见于桦南,地区西部略见一少部分。麻山群所见较多。鸡西群为主要含煤层位,分布甚为广泛。白垩系零星出露。第三系、第四系见于三江平原。
  中、下元古界包括黑龙江群和麻山群。
  黑龙江群分布于依兰、桦南、穆棱等地。是一套以绿片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建造,经区域变质作用后出现了绿片岩相,个别达绿帘角闪岩相。混合岩化作用微弱,厚度大于8 600米。
  麻山群分布于鸡西市西麻山、勃利县通天林场、桦南县孟家岗、双鸭山市羊鼻山等地。岩性为暗黑色——暗褐色的黑云变粒岩,辉石麻粒岩,透辉石大理岩,石墨片岩,矽线石榴斜长片麻岩,混合岩等组成。属浅海相陆源火山碎屑——碳酸盐建造。经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后出现变粒岩和麻粒岩。
  麻山群自下而上在本区可为3个组。
  下部,向阳屯组(Ptlx):为大理岩、石英云母片岩,柘榴云母片岩夹角闪片岩,斑点状混合岩,混合片麻岩,厚270至1 100米。
  中部,孟家岗组(Ptlm):为黑云石英片岩,柘榴硅线黑云石英片岩,石英岩,含铁石英岩(夹磁铁矿体),黑云片麻岩,柘榴硅线石黑云片麻岩,大理岩,透辉石大理岩,石墨片岩及角闪岩,条带状混合岩,厚600至1 000米。
  上部,余庆组(Ptlu):为黑云石英片岩,柘榴硅线黑云石英片岩夹条带状混合岩,混合片麻岩,厚632米。
  本区东部与青龙山泥盆系相邻,平原区双山子也有出露。别拉音山出露的火山岩系有可能属石炭——二迭系,因地层出露不全,又未进行系统工作,此处从略。
  上侏罗统鸡西群,为海陆交互相。本区地层出露较全,由下往上称绥滨组、东荣组、城子河组及穆棱组,总厚3 031米,不整合于前古生代花岗岩或古生界地层之上。
  绥滨组 (J3s):主要发育于松花江以北绥滨地区。由厚层灰白色细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夹有深灰色粉砂岩组成,为陆相——滨海相沉积,最大厚度263米。
  东荣组 (J3d):主要发育于集贤煤田东荣三矿以北直至绥滨地区。依据岩性大致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灰白色中细砂岩夹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上部主要由灰色、灰绿色厚层块状细砂岩组成。该岩组中富含双壳类及菊石等生物化石,属浅海相沉积。产有4个化石组合带,为牛津阶晚期至提唐阶晚期,时代属晚侏罗系不整合于前古生代花岗岩之上。在绥滨地区与绥滨组为整合接触最大厚度395米。
  城子河组(J3ch):是鸡西群中主要含煤层位,是一套陆相碎屑岩。由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和深灰色粉砂岩组成,含煤60余层,其中:可采煤层18层。该岩组在集贤煤田厚度为500至1 290米,与下伏东荣组呈假整合接触。在双鸭山煤田厚为680米,不整合于前古生代花岗岩之上。
  穆棱组(J3M):发育于各煤田。本组岩性以一套深灰——灰绿色粉砂岩及黑色泥岩为主夹薄煤层,在双鸭山见有1至5层煤,其中:有2至3层达到可采厚度。同时在穆棱组中见有1层介壳灰岩,标明曾发生1次海浸。穆棱组在双鸭山煤田厚400至800米,集贤煤田已见厚度达1 000米。该组与下伏城子河组为连续沉积,与上伏东山组为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下统,桦山群、东山组 (K1d):分布于双鸭山煤田七星河区及双桦煤田南部,岩性主要为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夹正常沉积岩,厚度大于300米。
  白垩系上统,伊林组(K2y):见于双桦煤田。依据岩性可分上下2段。上段流纹斑岩,含砾凝灰熔岩;下段安山岩及凝灰熔岩,厚度大于200米。
  下第三系八虎力组(Eb):见于三江平原朱家屯,生成于地堑内。岩性为胶结较好的砂岩粉砂岩互层夹有褐煤及油页岩,厚度大于500米。
  上第三系富锦组(N1一2f):分布于三江平原。岩性为胶结不好的黄褐色砂岩砂砾岩及灰黄、灰绿色粘土岩互层,在东辉区局部夹有褐煤,厚度大于200米。
  上第三系玄武岩组(BNl—2):出露于高山台地,均为基性熔岩,含橄榄石,致密块状,少量气孔状。玄武岩各地厚度不一,一般在20至250米之间。
  第四系,分布广泛,厚度较大,本区可见厚度为 150米,成因类型也较多。全新统划分有顾乡屯组,温泉河组,更新统为冲积堆积层,冲积湖积层,冰水湖积层。其中:顾乡屯组产哺乳动物化石,与下伏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
  附:双鸭山地区地层简表
                 双鸭山地区地层简表



  二、岩浆活动
  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以中深成花岗岩类为主。主要有混合花岗岩岩组,粗斑状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白岗质花岗岩;其次为石英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脉岩有伟晶岩、花岗细晶岩、煌斑岩、石英脉等。
  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岩浆侵入旋回、岩石类型及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将侵入岩划分为3期。
  第一期,晚元古代。
  早期侵入岩为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于麻山群,多以小型岩体形式出现,为混合花岗岩所捕掳。
  晚期侵入岩主要为混合花岗岩,粗粒斑状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二云母混合花岗岩,以岩基形式产出。捕掳了中、下元古界黑龙江群和麻山群,广泛出露于山区,平原中也为钻探所证实。该期侵入体产生矽卡岩化,磁铁矿化,赤铁矿化,白云母化,钾长石化。
  第二期,华力西晚期。
  主要为白岗质花岗岩,白岗岩及后期伟晶岩石英脉等的侵入。本区西部见有侵入于混合花岗岩中,本区东部见有侵入于泥盆系,石炭——二迭系,被南双鸭山组不整合覆盖。产生磁铁矿化,黄铁矿化,矽卡岩化,碳酸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第三期,燕山晚期。
  早期主要有辉长岩、辉绿岩及其脉岩、煌斑岩侵入于晚侏罗系地层之中。晚期有石英、闪长岩、霏细岩。在双鸭山石材厂见有闪长岩侵入于辉长岩中。本期产生矽卡岩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
  三、构造
  本区包括2个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全区均属于佳木斯隆起。在其东侧尚存在次一级构造单元,命名为合江中断陷,盛产炼焦用煤。
  佳木斯隆起,分布于牡丹江断裂东侧,北起萝北,南至鸡西;南北长约500公里,东西宽100至200公里,呈南北向延伸,分割天山——兴安地槽区与亚洲东部滨太平洋褶皱区,其本身则为天山——兴安区最东端的一个单元。
  佳木斯隆起,是元古界以来长期隆起的稳定地块。地表以广布元古界黑龙江群和麻山群及元古代花岗岩为其特征,并有超基性岩侵入。黑龙江群分布于依兰、桦南、穆棱等地。是一套以绿片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建造,经区域变质作用后出现了绿片岩相,个别达绿帘角闪岩相,混合岩化作用微弱,厚度大于 8 600米,麻山群分布于桦南、双鸭山、勃利、林口、鸡西市西麻山至柳毛一带,为一套浅海相陆源火山碎屑——碳酸盐建造,经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后出现变粒岩和麻粒岩,混合岩化普遍强烈,厚度大于8 400米。
  佳木斯隆起属布列亚地块南延的一部分,是兴凯运动的褶皱带。地槽转化为褶皱带之后,早古生代时期处于隆起状态;到晚古生代虽有海浸,局部地段生成碎屑岩和少量碳酸岩,但仍将东西两部分地区分割为不同环境。古生代进一步隆起之后,直到中生代晚期才出现一系列断陷、坳陷盆地。自此以后,则长期处于剥蚀状态。
  与佳木斯隆起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铁、钨、金、石墨、大理岩等。
  合江中断陷,位于佳木斯隆起东侧,包括现今存在的绥滨煤田,集贤煤田,双鸭山煤田,双桦煤田。其范围西起军川断裂,东至富锦断裂,北至黑龙江,南至与勃利煤田分水岭。南北长 160公里,东西宽约60公里。其中:沉积有上侏罗统海陆交互相鸡西群。鸡西群自下而上可分为海陆交互相绥滨组及东荣组,陆相城子河组以及以陆相为主夹有海相的穆棱组,厚约3 000余米。从沉积特征看,本区中生代地层分布是北老南新,北厚南薄,标志着本区北部为断陷型,本区南部为坳陷型,故名之日合江中断陷。下白垩统桦山群东山组,是断块构造的产物,厚度大于 300米。上白垩统在双桦煤田见有安山岩及凝灰熔岩,其上还有一套流纹斑岩、含砾凝灰熔岩,厚度大于200米,标志着与断裂活动有关。至中、上新统以来,平原地区一直断陷下沉,沉积了厚约300余米的三、四系地层,形成今日的西三江盆地。
  与合江中断陷有关的矿产主要是煤炭。
  在距今约 1亿4000万年前黑龙江省的东部地区(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是一个广阔而稳定的陆相盆地,盆地内沼泽密布,气候温湿,雨量充沛,古生植物茂密,随着地壳不断沉降和地质作用,植物遗体堆积、压实、脱水、固结和成岩,以及成岩后的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的双鸭山煤田。
  双鸭山矿区煤田,位于三江平原及其南部邻近山区。以双鸭山市为中心,东南起富锦、友谊、宝清、勃利;西北至桦南、桦川、集贤、绥滨。煤田界跨1市8县。面积约23 800平方公里。含煤地层中属上侏罗统的有3 700余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