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气候

第三节 气候



                第三节 气 候
  双鸭山地处中高纬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干燥而寒冷,夏季短温热而多雨。
  一、气 温
  年平均气温3.4℃,极端最高气温38℃(1982年7月),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7℃(1970年1月)。农作物生长季积温平均为2 500℃,最高年为3 053℃,最低年为2 129℃,相差 924℃,为积温不稳定地区。境内南部山区、半山区比北部的丘陵、平原地区的平均气温低1℃至2℃,生长季积温平均低150℃。境内适合种植中熟和中早熟作物。
  附:月平均气温表
                   月平均气温表(℃) 表1—3                (1956—1985年)



  二、降水
  全年平均降水量540毫米,年最多降水量857.2毫米(1981年),年最少降水量302.8毫米(1975年)。冬季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5%,最大积雪深度为56厘米(1985年2月)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附:月降水量表
                   月降水量表(毫米) 表1—4               (1956—1985年)



  三、霜期
  初霜平均在9月29日出现(南部半山区在9月19日出现,最早在9月7日出现),终霜期平均在5月14日结束(南部半山区在5月22日结束,最晚在6月5日结束)无霜期平均137天。
  四、风
  全年主导风向为偏南风。年平均风速4.3米/秒,春季风速较大,平均风速5.1米/秒,夏季风速最小,平均风速3.5米/秒,1968年12月2日、1982年5月11日出现2次12级大风,风速34米/秒。
  五、日 照
  年日照2 480小时,其中:春季月均日照234小时,夏季232小时,秋季210小时,冬季169小时。最高日照值是6月,月日照244小时;最低日照值是12月,月日照仅146小时。
  六、四季气候特点
  春季(3至5月) 气温变化剧烈,多大风、少雨、易旱、回暖和降温过程明显,终霜平均在5月14日结束,大风日数平均为 15天,占全年大风日数54%。降水量为8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由于少雨、多大风,蒸发量大,因而常出现春旱,从建市的1956至1981年的25年间有70%的年份发生春旱。
  夏季(6至8月) 降雨较多,气温较高,降雨量平均为323毫米,占年降雨量的60%,常有局部阵雨、大雨和暴雨出现,有时伴有冰雹。季平均气温为20℃,极端最高气温为38℃。
  秋季(9至10月) 气温不稳定下降,霜冻早,一般年份在9月下旬出现,9月末10月初结冰,季降水量为10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
  冬季(11月至次年2月) 降雪稀少,寒冷而干燥,季平均气温为零下14℃,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8℃,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7℃,一般年份11月中下旬,大地、河流先后封冻,最大冻土深度为2.06米。季降雪量为2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
  附:①双鸭山气象情况表
  ②双鸭山地区最大最小气象水文数值表
                  1952—1985年双鸭山气象情况表
  表1—5






                 双鸭山地区最大最小气象水文数值表
  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