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低温、霜冻、病虫害
第三节 低温、霜冻、病虫害
第三节 低温、霜冻、病虫害
1950至1985年35年间有10年出现低温灾害,比正常年平均低0.5℃至1℃以上。为战胜低温郊区农民采取多铲多趟,覆盖地膜等办法提高地温,促进农作物早熟。
早霜年份分别是1958年、1964年、1967年、1969年、1977年,比正常霜期提前 3天,造成农作物减产2至3成。
1959年5月27至29日连续3天晚霜冻,使刚出苗的大豆等农作物冻死。
1985年5月26至28日连续3天晚霜轻冻,农田受冷害成灾1万亩,损失蔬菜秧苗210万株,严重影响夏菜定植与上市。
灾情最严重的是1981年,由于洪涝、低温冷害,郊区农业仅达3成年景,蔬菜总产5 100万斤,完成计划的45.6%,全市人均日消费蔬菜量不足3两。粮食作物仅完成计划的 30.1%,社员人均收入比1980年减少42.5%。
病虫害 1958年因受气候影响,秋白菜发生软腐病虫害,造成减产;1978年甘蓝发生夜盗虫,减产2成;1980年黄瓜发生白粉病虫害,减产3成。1980年以后由于防治病虫害工作逐年加强,虫害大为减少。虽然局部地区也时有病虫发生,但均未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