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市区

第一节 市区



                  第一节 市  区
  一、尖山区
  位于双鸭山市西北部,是双鸭山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尖山区东与四方台区接壤,西与安邦乡毗邻,南与岭东区相连,北与集贤县福利镇交界。全区面积 98平方公里,1985年底总户数为30 411户,总人口为120 297人,汉族占全区人口的97.12%。在城区西南3公里处,有一座锥型山峰,人们俗称尖山子,故此而得名。
  尖山区在 1945年前仅有十几户农民散居在双合屯一带,原称牟家岗,隶属富锦县五区(后集贤县)管辖。1949年双鸭山矿务局由岭东迁到尖山后,人口逐渐增加,于1953年9月成立了富安村政府,仍隶属集贤县,1954年7月改称尖山区公所,隶属双鸭山矿区政府,1956年7月改称尖山街道办事处,隶属双鸭山市人民委员会管辖,1959年4月改称尖山经济区,1961年2月改称尖山分社,1968年3月成立尖山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正式成立尖山区人民政府。
  二、岭东区
  位于双鸭山市政府驻地南部 9公里。东接长胜公社,西靠岭西区,南与桦南县接壤,北与尖山区毗邻。全区面积667.8平方公里,1985年底总户数14 066户,总人口 57 380人,汉族占97.6%。
  岭东区政府驻地西部有一座出汗岭,纵列在岭东与岭西之间,出汗岭东侧称岭东,因此而得名岭东区。
  岭东是全市开发最早的一个地区。从1928至1946年先后有当地农民、富锦县地主和日本人在此挖煤开矿,1947年 4月合江省政府派人接管了矿山,同年 7月在岭东成立了双鸭山矿务局,1954年成立了岭东区公所,隶属双鸭山矿区政府,1956年改称岭东街道办事处,隶属双鸭山市人民委员会领导,1959年改称岭东经济区,1961年改称岭东分社,1968年改称岭东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政企合并称岭东矿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政企分开,恢复岭东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正式成立岭东区人民政府。
  三、岭西区
  位于双鸭山市政府驻地西南 6公里处,东与尖山区毗邻,南与岭东区一岭相隔,西和西北同集贤县山水相连。岭西区因坐落在出汗岭的西侧,故此得名岭西。
  岭西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32 559人,汉族占97.98%。
  早在1929年富锦县地主李全东(外号叫李八勺)伙同桦川县悦来镇地主景祥来岭西挖煤、成立了富桦矿,依兰县的杨鹏山在岭西成立了星安矿,后被伪满富锦矿业所接收。解放后1947年,合江省政府派张震波、于化伍接管了岭西富桦、星安煤矿,1948年12月,将富桦矿、星安矿合称为岭西煤矿,1955年 4月成立岭西区公所,隶属双鸭山矿区政府。1956年改称岭西街道办事处,隶属双鸭山市人民委员会领导,1959年改称岭西经济区,1961年成立岭西分社。1967年改称岭西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政企合并,改称岭西矿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1月政企分开恢复了岭西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正式成立岭西区人民政府。
  四、四方台区
  位于双鸭山市政府驻地东南17公里处。东与集贤县升昌公社接壤,西与尖山区相连,南与宝山区交界,北与集贤县集贤镇毗邻。在区政府驻地西南有座山顶平坦、四方如台的山,故得名四方台区。
  全区面积20.28平方公里,总人口53 014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8.58%。
  四方台区形成较晚,1958年,双鸭山矿务局在区境内建立四方台煤矿,才开始有区的行政机构,1959年改称四方台经济区,隶属双鸭山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改为四方台第一分社。1968年 6月,政企合并,改称四方台矿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1月政企分开,改称四方台区革命委员会,隶属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正式成立四方台区人民政府,隶属双鸭山市人民政府。
  五、宝山区
  位于双鸭山市政府驻地东南27公里处。东和南与宝清县接壤,西与岭东区相连,北与集贤县毗邻,全区面积510.5平方公里,总人口82 915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8.48%。
  1956年前,宝山区属集贤县所辖,1958年建立宝山煤矿后,成立了政企合一的宝山经济区;1961年10月政企分开改称宝山分社;1966年 8月撤销宝山分社、归宝山矿,1968年11月改称宝山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 4月政企合并改称宝山矿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1月政企分开恢复了宝山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正式成立宝山区人民政府。
  附:1985年双鸭山市市区行政区划表
               1985年双鸭山市市区行政区划表
  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