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 第二节 乡 村
一、长胜乡
位于双鸭山市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处,乡政府驻地设在尖山区长安路北侧。辖9个村,全乡有耕地面积20 098亩,1985年总人口12 588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从外地迁来大批农民落脚在长胜乡境内,逐渐形成了富安、兴安、双城、小东沟、双胜、原城、长安 7个自然屯。为了加强农村政权建设,于1953年秋建立了富安村政府,归集贤县沙岗区领导;1954年双鸭山矿区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了长安乡,隶属双鸭山矿区人民政府;1956年秋,农业合作化将7个自然屯改为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将胜利、长安、太昌3个乡合并成立了长胜人民公社,1960年政企合并长胜公社改为农场,1961年1月政企分开,恢复了长胜人民公社,辖爱国、红旗、富安、东兴、七一、中华6个大队,1962年10月将所辖的七一、中华 2个大队划归太保公社。1967年 9月改称长胜人民公社革委会;1968年10月成立双鸭山市郊区人民公社,长胜人民公社撤销,归郊区人民公社。1970年 9月郊区人民公社撤销成立6个人民公社(双丰、安邦、长胜、七一、奋斗、宏伟,1972年1月撤销6个人民公社,合并长胜、安邦、太保3个人民公社)长胜公社归市农业局领导;1980年 5月改称长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正式成立长胜乡人民政府。
二、安邦乡
位于双鸭山市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乡政府驻地设在尖山区轻工胡同北侧。辖 13个村,全乡有耕地面积25 242亩,1985年人口12 430人。
安邦乡位于安邦河西岸,由此得名安邦乡。
安邦乡的前身是1948年由集贤县迁来27户农民建立的胜利屯。1956年改称胜利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合并到长胜人民公社,1960年政企合并长胜人民公社撤销,胜利乡改称为农场,1962年 1月政企分开,成立安邦人民公社,1968年11月安邦公社撤销归郊区人民公社管理,1970年5月郊区公社撤销,成立安邦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2年1月安邦公社归市农林局领导,1980年8月改称安邦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正式成立安邦乡人民政府。
三、振兴乡
位于双鸭山市政府驻地东南17公里处,乡政府驻地设在四方台区振兴中路。全乡有耕地面积22 895亩,1985年人口7 068人。
振兴乡成立于1984年,辖15个村和15个自然屯。
四、太保乡
位于双鸭山市政府驻地东北14公里处,乡政府驻地设在七一村。辖16个村,全乡有耕地面积84 313亩,1985年人口18 074人。
太保乡地区形成较早。1918年由外地迁来几户农民在此散居种地,1937年形成了自然屯,隶属富锦县五区(集贤县七排)取名七分所;解放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分别成立了沙岗乡、太保乡,隶属集贤县管辖。1957年12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集贤县沙岗乡的振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现中华、开源、山河)、七分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现七一)和太保乡的三门周家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现红星、靠山)及东胜屯划归双鸭山管辖,成立了太昌乡人民政府,隶属双鸭山市,1958年 8月太昌乡合并到长胜公社,1960年初政企合并,长胜公社撤销,太保变为农场,1962年政企分开,成立太保人民公社,1967年改称太保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10月太保公社撤销,归郊区公社革命委员会,1971年恢复太保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 8月改称太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成立太保乡人民政府。
附:1985年双鸭山市乡、村行政区划表
1985年双鸭山市乡、村行政区划表
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