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建筑管理

第四节 建筑管理



                 第四节 建筑管理
  一、工程承发包
  双鸭山建筑工程承发包方式在五十年代初期,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施工任务,当时只实行包工不包料,采用日工计时制和估工制。到六十年代,在承包中,根据设计图纸,按国家预算定额编制工程预决算,实行包工包料和包工不包料两种形式。到七十年代,执行基本建设投资大包干。七十年代后期,包工形式一种是以包工为主,建设单位备料,另一种是建设单位只出资金和国家统管材料指标,施工单位实行包工包料。进入八十年代后,包工包料的承包方式分为:一是执行预决算制,按施工预算签定合同,最后按决算表进行结算,施工单位提出的预算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审查后报市建设银行批准后生效;二是预算加系数包干,甲乙双方共同审查预算,加上一定的包干系数,一次封口进行包干。包干系数一般是工程直接费用的百分之三到五,超过直接费用百分之五的要由省建委批准;三是平方米造价包干,双方商定每平方米竣工造价,以建筑面积多少进行结算,这样承包方式多用于住宅工程;四是小区包干,承包土建工程、道路、室外上下水、采暖、绿化和公共设施,新建区和改造区多用于这种承包形式;五是按设计生产能力包干,是以设计概算指数为基础,进行全面承包。
  二、计划管理
  市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国家下达计划和用户需求,确定本企业生产目标,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要求,统筹安排,协调施工生产环节和部门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编制月、旬作业计划,做到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材料设备、施工机具、预制构件和劳动力六落实。在计划执行中,了解和控制施工生产经营活动,必要时进行计划的修订和调整,使之最有效地利用人财物,取得最佳经济效果。各项工程计划指标由公司统一下达,落实到施工队、班组和个人。施工队、公司均设有专职统计员,逐月定期上报月、季、年统计报表,汇报计划执行情况。
  三、预算定额与取费标准
  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与取费标准均以国家和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费和独立费用定额为依据。1977至1982年,使用省建委1976年编制的定额。1983年市建委根据省制定的预算定额,编制了预算定额单价表,建筑施工单位均执行省市有关预算定额与取费标准。
  四、材料管理
  建筑材料管理部门根据工程材料预算和月、旬施工进度,编制月、旬材料需用计划,采购建筑施工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工具等物资。工具性材料由建筑公司材料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施工队设专职材料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发料。七十年代建筑施工实行包工包料的承包制度,建筑材料的订货、采购、调配全由材料部门一包到底。八十年代采取集中采购、统一供应、分级管理的办法,实行公司、施工队二级管理体制。
  五、工程质量检查与评定
  工程质量检查始于五十年代,建设公司对施工采取了公司季检、工区月检、施工队旬检、班组日检的方法;到六十年代实行公司季检、施工队月检、小组之间互检和操作抽查。到七十年代,各施工单位按省建委规定标准进行检查,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和联检,市主管部门以重点工程为主的季度检查。进入八十年代,施工企业配备专门安全质量检查人员,对进厂原材料、成品、半成品、预制构件、施工操作过程、质量和隐患进行巡回检查。在施工准备中,对职工进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教育,加强图纸会审,逐级技术交底,对建筑材料按质量标准进行订货和采购。在施工中,贯彻“谁施工谁负责质量”的原则,坚持按图纸施工,执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基础、模板、轴线、标高等关键部位进行重点复核。工程交付使用后,坚持回访制度。六十年代初,开始工程质量评定,1962年市建公司建立质量评定制度。对混凝土、基础、砌筑、吊装、屋面等各个工序,按优、良、劣的等级评定质量。“文化大革命”期间质量评定工作停止。1976年建筑质量评定工作开始恢复,评定分为优、良、合格、劣四级。1980年以后,各施工企业和建筑管理部门制定《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试行办法》,各施工单位从工程破土到竣工,坚持实测实量,对工程分项进行评定,对质量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六、安全生产
  双鸭山组建施工队伍以来,就设立安全检查员。1963年,市建公司设安全检查科,配备专职检查人员。“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松了施工企业的安全工作,不断出现碰伤等事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了施工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安全制度,公司设安全检查科,施工队设专职安全员,班组设兼职安全员,形成了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在施工中,坚持“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谁施工谁负责安全的原则。各建筑公司经理、施工队长、工长是本级安全生产的全面负责人,严格执行国家建工总局颁发的十项技术规定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有安全技术措施,高层、大型、特殊工程要编制安全技术方案,工程开工前由技术人员把工作情况、施工方案、安全措施向职工交底,要求施工机械安全装置可靠,防护设施齐全,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市主管安全部门,每季组织一次大检查,各公司每月末组织一次检查,施工队每月进行两次以上不定期安全检查。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解决。1962至1985年的23年间,共发生伤亡事故11起,死亡8人,重伤26人。
  七、财务管理
  1950年矿务局建设科设有财务股,配备核算员、出纳员、会计、记账员。1958年建设公司成立后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公司为独立核算单位,工区为内部核算单位。为了便于核算,于1960年设置总帐和明细账。1963年后,又增加合同预算内容。1962年 1月,市政系统组建市建筑工程公司(现市建公司),设有财务科,为两级管理一级核算单位。1966至1976年期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处于混乱状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市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施工队、厂配备财务人员,资金收支由公司财务部门办理。1982年,公司把资金使用权下放给施工队、厂,变成经济独立核算单位。1983年,经过企业整顿,施工企业普遍实行公司、施工队、班组三级管理、三级核算。
  在财务计划管理上,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的财务计划是根据市下达的年度基建计划,由施工企业财务部门编制。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加自行承揽的施工项目,在财务计划管理上除编制市下达的计划细目外,还要编制自行承揽的施工项目的财务计划。
  1983年国家实行定额流动资金有偿占用的管理办法。施工企业由承包工程拨付备料款,改为统由建设银行发放贷款的方式。即由建设银行对施工企业的流动资金实行全额信贷管理。
  在成本核算上,1982年施工企业推行栋号经济承包责任制,制订“三帐(实物量统计台帐、料具保管帐,模板再用帐)、二表(设计预算分析表、施工预算分析表)、十三单(32资分配单、月份材料消耗单、周转材料工具租赁单、机械使用租赁单、预提费用单、未完施工盘点单、模板摊销单、构件结算单、栋号捣制混凝土钢筋制做结算单、成本到帐通知单、栋号运费结算单、限额领料单、工程任务单)”等手续,增强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