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经济综合管理编下序编下序 双鸭山50年代经济结构单一,以煤炭生产为主。根据国家的要求,对煤炭实行指令性生产,经济管理以完成国家下达的原煤生产计划为目标,搞好计划、统计、财务、物资、计量等项综合管理。为了协调各方面管理工作,矿务局授权总调度室为煤炭生产的全面指挥和协调的办事机构,它既能调动人员、物资、设备,又对矿井、段、队实行监督管理。
1956年建市后,坚持以保煤炭、带地方、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了地方工业迅速发展。为煤炭服务的机械工业、森工工业、食品工业、酿造工业、服装工业等地方工业相继出现,经济布局发生变化,形成多行业、多门类的工业体系。经济管理工作亦随着工业布局的变化进行了调整。煤炭工业在矿务局统一计划下,实行矿(厂)独立经济核算的管理体制,各矿(厂)运用局拨给的固定资产和核定的全部流动资金,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活动,可以在银行开设结算帐户,直接办理贷款,可以自行采购、供应、销售。地方工业、基本建设、交通、邮电、商贸服务和农林等实行统一计划,分战线管理,把生产、计划、科技、财务、劳资、物资等各项指标由市计划委员会统一下达,由各行业自行管理。
1963年,矿务局提出了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加强协作的经营管理方针,在物资上实行集中采购、储备、平衡、调拨,在财务上实行集中银行贷款,集中贷款回收和对外结算,集中财政上缴;产品实行统一销售;劳动工资实行统一平衡;机械设备统一协调调拨。其它经济部门仍按“统一计划,分战线管理”的方针实施管理。
1965年,双鸭山根据以煤炭为主体、多行业、多门类的经济特点,在经济管理上形成了一些制度,如生产指挥制度,计划、劳动、物资、财务、技术等业务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和岗位责任制等。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反革命集团”,疯狂反对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工作,使双鸭山的经济管理受到了冲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和要求,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横向经济联合;改革经济部门的领导体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使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提高了经济管理水平,增加了经济效益。
附:1949—1985年双鸭山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双鸭山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表5—1 单位:万元、万吨
注:①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及国民收入均系当年价。
②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