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计划执行

第四节 计划执行



                 第四节 计划执行
  一、1956年工农业生产计划
  煤炭工业计划由矿务局自行编制。地方工农业生产计划由市人委计统科编制。
  1956年双鸭山市地方工业总产值计划364万元,为1955年实际完成的187.6%。1956年双鸭山市农业粮食总产量计划9 000吨,为1955年实际完成的110%。
  到年末,地方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407万元,为计划的111.8%,比1955年增长109.8%;由于受灾,粮食总产量完成8 355吨,为计划的94.8%。
  二、1957年工农业生产计划
  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最后一年。按照省计委颁发的《关于各市、专署、县计划委员会工作任务与范围问题的初步意见》精神,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地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本着工业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努力发展生产,农业重点发展蔬菜,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的方针,编制了1957年工农业发展计划:
  地方工业总产值计划813万元,为1956年的199.75%;粮食总产量计划10 733吨,为1956年的128.5%。
  1957年,地方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375万元,为计划的46.1%;粮食总产量完成8 895吨,为计划的82.9%,比1956年增长6.5%。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
  1958年,为了适应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地方工业本着“以钢为纲,全面跃进、补缺补短”,农业本着“以粮为纲”的方针,编制了《五年(1958—1962年)工农业生产跃进规划》。奋斗目标是:地方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375万元,提高到1962年的 13 732万元,为1957年的37倍。农业以蔬菜为主,到1962年计划年产14万吨,粮食1962年计划完成33 600吨。
  《跃进规划》实施两个年头,地方工业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1960年,双鸭山市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2 821万元,比1957年增长6.5倍,粮食完成3 985吨,为1957年的 45%。蔬菜产量22 645吨,比1957年增长88.1%。
  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利用3至5年时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双鸭山市地方工业本着有进有退、截长补短的精神,进行了调整。对一批设备落后,生产方式陈旧,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厂小社和小,土炉实行关、停、并、缩、转,市属企业由1960年94户调整到1962年66户。通过调整,首先拉长了轻工业和手工业战线,市营轻化工业企业由32家增加到40家,恢复23个手工业社(厂、组), 480多名手工业者归队;其次,拉长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战线。市营工业由过去专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2个工厂,增加到4个。第三,压缩地方工业中的重工业生产战线,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 1.84万人到农村安家落户,减少城市粮食和副食品供应量,从人力上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虽然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但是由于计划脱离实际、指标高,到1962年,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 1 430万元,仅为计划的10.4%,比1957年增长281%。蔬菜总产量完成34 140吨,为计划的 24.4%,粮食总产量实现7 590吨,为计划的22.6%。
  四、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年)
  “三五”计划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间,双鸭山市党政机关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搞乱了正常的工作和生产秩序。当时的计委机关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对计划的执行情况根本没有进行检查和考核。1967年双鸭山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生产部里设立了综合组,有专人负责计划工作。从1968至1970年 3年期间,开展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各项计划指标。1970年,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 2 511万元,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长72.1%,平均每年递增11.47%,粮食总产量完成 24 680吨,比1965年增长13.8%,平均每年递增2.6%。
  五、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
  1971年编制了双鸭山市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
  5年跃进目标是:5年内要实现煤炭翻番,钢铁大飞跃,轻化工业三自给(吃、穿、基本化工原料);农业做到1972年蔬菜自给,力争二三年内肉蛋基本自给,5年实现机械化,4年上纲要,5年过黄河。
  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由1970年实际完成的2 511万元,增加到1975年的33 000万元,增长12倍;粮豆薯总产量由1970年的24 680吨增加到1975年的272 500吨,增长10倍。
  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是:
  1、钢铁工业加快地质勘探工作和继续抓好矿山建设,巩固提高现有高炉,加强钢铁生产配套。
  2、轻化工业不断扩大以为煤炭服务为主的铁、木、石、土的生产规模,搞好综合利用,攻克两关(基本原料关、设备关),抓好五条线(酸碱、设备、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实现三个自给(吃、穿、基本化工原料)。
  3、机械工业采取以老带新,由小到大,从土到洋的办法向前发展,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
  4、建材工业在砖瓦砂石灰自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大搞辉绿岩铸石,以石代钢;大搞石英综合利用,发展玻璃纤维;大搞煤矸石综合利用,生产矸石砖、矸石瓦,甩掉粘土砖、粘土瓦;大搞矿渣水泥等。
  5、农业生产贯彻执行毛主席“农业学大寨”和农业“八字宪法”的指示,树立为革命种田和科学种田思想。
  “四五”期间,由于计划脱离实际,目标过头,指标过高,计划和实际差距过大,1975年,地方工业总产值仅完成6 275万元,为计划33 000万元的19%;农业粮豆薯总产量完成28 285吨,为计划272 500吨的10.4%。
  六、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年)
  1976年,双鸭山市编制了《双鸭山市地方工业(1976—1985)10年规划》和《农业生产5年计划》。
  总目标是:地方工业要跨两步,翻两番。即:第一步到1980年,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3亿元,比1975年翻一番;第二步到1985年,工业总值达到2.6亿元,比1980年再翻一番。1980年,粮食播种面积212 520亩,总产量要达到34 640吨,比1975年实际产量提高22.5%,蔬菜播种面积42 589亩,总产量达到77 370吨,比1975年实际产量提高51%。
  为实现地方工业10年规划和农业生产5年计划,根据双鸭山市实际情况,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1、坚决把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 的斗争进行到底。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纠正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脱离的“两张皮”问题,理直气壮地抓生产,自觉地为生产服务;二是解决企业干部对坏人坏事不敢顶,歪风邪气不敢煞的问题;三是克服胸无大志,墨守陈规的右倾保守思想,真正地解决好干部的思想路线和精神状态的问题,大干社会主义,实现生产高速度。
  2、搞好企业整顿。以整顿领导班子为重点,把党性强、干劲大、作风好、业务精的人员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3、改造、挖潜、大搞革新。一是通过改造解决企业先天不足,形成配套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加强基础建设,提质降耗;三是大力开展技术革命,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生产的高速度发展。
  4、积极发展社队工业和区街工业。要热情地支持和扶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之尽快地发展壮大起来。
  5、郊区农业为城市服务。贯彻以菜为主,同时发展其它副食品生产的方针,把郊区建设成大寨式郊区。到1980年,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蔬菜实现畦田化,达到春夏秋菜品种齐全,自给有余。
  6、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必须经常研究和解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强化生产指挥系统。
  1976—1980年为地方工业10年规划的第一步。到1980年地方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 093万元,为计划的85.3%,比1975年增长76.8%;粮食总产量完成32 009吨,为计划的92.4%,比1975年增长13.2%,蔬菜总产量完成69 469吨,为计划的89.8%,比1975年增长35.6%。
  七、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
  1981年,双鸭山市编制了“六五”计划。计划编制的原则是坚持三个统一:一是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三是坚持两个文明建设的统一。
  “六五”期间的奋斗目标:
  1、工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31 352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47 500万元,增长 51.5%,平均递增8.7%。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28 256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 43 200万元,增长52.9%,平均递增8.9%;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3 096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 4 300万元,增长38.9%,平均递增6.8%。
  2、国民生产总值由1980年19 759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36 554万元,增长 85%,平均递增13.1%。
  3、国民收入由1980年的15 886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21 446万元,增长 35%,平均递增6.2%。
  “六五”期间在计划执行上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引导企业增强商品意识,强化市场观念,“转轨变型”,由单纯的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善于利用市场,分析市场,捕捉信息,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增加适销对路产品,拓宽销售领域。二是引导企业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贯彻市委确定的“在调整中争生存,在整顿中争发展”的“双争”方针,在巩固定型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努力做到提质降耗。三是走“挖、革、改”的路子,填平补齐,配套成龙,解决部分企业先天不足的问题。“六五”期间,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近 5 000万元,以轻纺化为重点,对染织厂、针织一厂、针织二厂、啤酒厂、造纸厂、化工厂等多家企业进行系统改造,新增生产能力 9 000多万元。四是建立支柱产业。双鸭山发电厂是国家的在建项目,双鸭山矿务局是国家的煤炭重点开发基地,这两支经济力量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而地方工业基础较差,技术较落后。面对这种实际,双鸭山从宏观角度加速发展地方工业,使其与另外两支经济力量匹配,真正形成鼎足之势。在支柱产业中把啤酒厂、水泥厂、染织厂、塑料四厂、陶瓷厂、电石厂、锅炉总厂、机械厂等家企业列为计划重点,在资金投放、物资匹配上实行倾斜,给予必要的优先,为支柱经济的发展壮大增添后劲。
  “六五”期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力进取,完成或提前完成了“六五”计划规定的指标。
  “六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31 352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47 892万元,比1980年增长52.8%,年均递增8.8%,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9%,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7.7%;国民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19 759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 37 089万元,增长87.7%,平均每年递增13.4%;国民收入由1980年的15 886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22 136万元,平均每年递增6.9%。
  地方工业有了新的转机。198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5 869万元,比1980年增长43.1%,平均每年递增7.4%,提前一年完成了“六五”计划确定的 15 000万元的指标。三级计划管理的产品由1980年的87种减少到1985年的59种,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84.9%,省(部)优质产品由1980年4种增加到1985年的26种,优质品率由 2.7%提高到 16.2%,其中有 6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六五”期间。农业改革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趋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有了良好的开端,促进了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以菜为主的副食品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自给的比重有所提高,供应形势趋于好转。蛋用商品鸡稳定发展,鲜蛋敞开供应、自给有余。1985年共生产蔬菜69 703吨,比1980年增长0.33%,粮食总产量完成28 927吨,为1980年的90.3%,淡水养鱼提供商品量14万公斤,养猪明显回升,1985年末存栏1.7万头。
  植树造林在改革中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路子。5年累计造林 13.2万亩。1981年到1985年累计植树401万株,年人均植树5.75株,合格率为90%,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六五”期间,商品市场以国营为骨干,多成份、多形式、多渠道竞相发展。1985年末,已有4 396个网点,平均城市千人拥有网点10.3个,比“五五”期间增加8.2个。1985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 976万元,比1980年增长93.4%,平均递增14.1%。
  对外贸易出口总值5年累计完成9 502万元,创汇1 278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