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市场管理

第二节 市场管理



                 第二节 市场管理
  一、市场分析
  双鸭山贸易市场出现于1928年,先后在岭东、岭西和小岭西等地由单一的煤炭市场发展到小卖店、小客栈、小饭馆等综合性市场。1943年 4月,由于日本侵略者控制了双鸭山地区的经济命脉——煤炭的开采与经营,随之出现了“日满”杂设商肆。1945年 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商肆解体。
  1947年,合江地区解放后,随着煤炭生产的恢复与发展,集贸市场亦随之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受国家经济政策的作用,时而繁荣,时而萧条。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稳定发展。截至1985年末,全市共有定型市场18处,不定型市场19处。其中定型市场分布情况是:尖山区6个;岭东区3个;岭西区1个;四方台区2个;宝山区 6个。不定型市场分布情况是:尖山区8个;岭东区3个;岭西区2个;四方台区3个;宝山区3个。
  附:双鸭山市各年份定型市场情况一览表
               双鸭山市各年份定型市场情况一览表
  表5—2                                单位:个



  二、市场管理
  1954年,双鸭山矿区人民政府成立后,设工商科,正式实施市场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当地市场实际情况,实行发展国营与合作商业,利用、限制和改造原有的私人工商业,适当发展手工业,并通过树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占领市场;通过贯彻低价政策维护国家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活跃商品流通,保证国家计划,维护市场秩序;通过政令和行政干预手段限制交易场合、经营对象、经营品种、交易价格等控制自由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全市自由市场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经营商贩逐渐减少,上市商品种类日趋单调。后来为适应对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根据省人委的指示,对整个商品市场按商品流向实行“按行改造、归口安排及一条鞭原则”分散管理,并一统到底。到1956年 1月,全矿区形成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1957年5月,双鸭山市在尖山、岭东与岭西3个区开放了 4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同时组建起市场管理委员会、市场管理所、摊贩管理委员会,对自由市场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由于国家开放的三类农副产品、家具、旧物、工业品、药品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使全市4个市场呈现出一派兴旺繁荣景象。 1958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村财政贸易实行“两放”、“三统”、“一包”的单一计划经济,使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地位;加之市场管理也由专业机构转为群众运动的管理形式,在一片滥收、滥罚、滥扣的风潮中,更使自由市场由萧条冷落趋于绝迹。
  1959年 9月,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原则指导下,市人委采取了加强市、区两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与监督制度,明确工作内容与管理方向,改进工作作风等措施,使全市自由市场有了转机。但1963年3月以后,在“加强管理、缩小范围,逐步代替,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导下,在管理上强调“宜紧不宜松”,在范围上强调“宜小不宜大”,加之全国都转入打击投机倒把,限制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并取缔了私商长途贩运,使自由市场的商品断了来源,自由市场又冷落下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场管理工作则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中央文革”规定的“保卫、巩固、打击、维护、取缔”的十字方针,实行“取缔自由市场,打击套购倒卖、长途贩运,以及禁止社会团体从农村社队采购农副产品”政策,致使正当的贸易活动被取缔,管理机构瘫痪。1972年,虽然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恢复了工作,但由于指导方针未变,贸易市场仍然是忽隐忽现,时而集中,时而分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贯彻施行,双鸭山市才开始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逐步开放了全市城市贸易市场,并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了经营者登记制度、亮证经营制度、佩戴胸签制度、明码标牌制度、同类商品货位轮换制度和“入场须知”、“十不准入场”等管理制度;加强了市场的社会治安、市容、卫生、衡量器具等方面的管理;开展了柜台租赁、商品寄存、场内倒运工具、饮水供应、寻人传呼、兑换零钱、提供公平尺、秤,以及为长途贩运者提供购销方便条件等服务工作。从而使全市贸易市场真正呈现出“活而不乱、管而不死”,“三满意” (即管理者满意、经营者满意、消费者满意)的新局面。集贸商品成交额1980年154.1万元,1981年175.6万元,1982年316.9万元,1983年977.5万元,1984年l 364.7万元,1985年达 2 124.2万元,分别占当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3%、0.9%、1.7%、4.9%、6.2%和8.2%。1985年比1980年增长12.9倍。
  三、市场建设
  顶棚市场全市第一座顶棚市场于1982年 5月始建,坐落在尖山区三马路中段,横贯于新兴大街与西平行路之间,同年7月1日竣工, 7月10日正式投入使用。主体结构为玻璃钢瓦盖,两级采光,黑色金属骨架,混凝土地面。两端设折叠式轨道大门,两侧为元钢栅栏,并设有便门。场宽17米,长84米,建筑面积1 428平方米,造价 16.1万元。主棚设照明、通讯、广播、供水等设施;场内备有供商贩租赁的金属活动柜台;设有市场管理机构与市场服务部。1984年 7月,又投资22万元,在原市场西端续建1座同样类型、同样结构(镀锌瓦盖)、长 70米、建筑面积为1 190平方米的农贸中心市场。后因两市场相连,被统称为三马路贸易市场。全场总长度154米,总面积2 618平方米,可容纳 450至500个摊位。其中:工业小商品、家具、日用杂品等占用场地面积为 4%,并且常年饱和;农副产品等占用场地面积为46%。同期还在岭东区东矿路与双阳矿各建成1处顶棚市场,均于当年8月投入使用。岭东区市场建设面积960平方米,造价6万元,双阳矿市场建筑面积1 675平方米,造价 7万元。截止到1985年末,全市共有顶棚市场3处4座,总面积5 253平方米。
  露天市场 为整顿市容、疏导交通、加强管理,1984年初,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市城建局、公安局,对露天市场进行改造和治理。同年5月29日,在尖山区影剧院门前设立露天市场(称为影剧院露天市场)。该市场长150米,宽27米,使用面积 4 050平方米。场内备有供商贩租赁的活动金属柜台和统一格式的各色洒花雨棚,有造型新颖各异的售货商亭。南半部分为各类商品摊群,北半部分为农副产品地摊。夏秋旺季时节,占场时间长达14小时,最多可达16小时。
  早市 成集于1983年初夏,开始设在五马路中段东平行路至新兴大街之间,后迁移至影剧院门前,经营鲜肉、鱼类、鲜蛋、水果、蔬菜、各种主副食等。每天早市上市品种均达千余种。
  晚市 亦称夜市。最初为周末晚市。1983年夏,以集市形式形成于新兴大街两侧南自三马路市场东门外,北至市第一百货商店门前,后随早市同期迁入影剧院露天市场,成为每日晚市。投入晚市的商品多为熟食品和水果类。
  大牲畜市场 全市有两处,均为1983年至1985年开设的。一是市供销联社在安邦乡合作社设立的1处,已自行消失。二是太保乡长富村自发形成的,每周六成集1次,上市量约在10至20头之间。
  四、市场形势
  商品种类进入市场的商品种类主要有粮食类、油脂油料类、烟麻类、肉食禽蛋类、水产品类、干鲜菜类、干鲜果品类、日用杂品类、柴草类、饲料农具秧苗类、大牲畜类、家畜禽类、工业品类、废旧品类等共15个大类。
  商品来源粮食类以地产为主,少数品种如糯米来自长江流域产区;油脂油料类中除豆油、葵花籽油为地产外,余者来自外省;黄烟有来自辽宁省凤凰城的,吉林省延边与胶河的,也有本省穆棱与亚布力的;肉食蛋禽类多产自市区与郊区;水产品类中海产品为国营或集体公司从外地进货,个人进的较少。淡水鱼类多数由鱼贩从附近的桦川、富锦、同江、抚远等县运入,少数为农村、农场自养塘鱼或郊区农民利用农闲季节从江汊、小河、水泡中打涝的;干鲜菜类多为地产,少数商品如银耳、黄花菜等则为外进;干鲜果品类中除地产西瓜、香瓜、山葡萄、黄太平沙果外,余者靠外进;工业小商品中,绝大部分是外进。
  行情与成交状况市场行情,据1983至1985年连续3年对粮食、油脂油料、肉食蛋禽、烟麻、干鲜菜等 5大类中16种商品的统计,行情逐步上涨的有 3种,其中上涨幅度最大的是牛羊肉,1985年比1983年上涨37.5%;忽涨忽降的有4种,其中波动幅度较大的是大豆,1984年比1983年上涨41.9%,1985年比1984年又下降49.5%;连续下降的9种,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是玉米糙,1983年至1985年两次共下降48.4%。
  附:1983—1985年双鸭山市16种商品行情一览表
             1983—1985年双鸭山市16种商品行情一览表
  表5—3                             单位:元/市斤



  说明:表中比上年涨、降率按%计算,上年系指上一个统计年度,(+)号为上涨,(-)号为下降。
  在成交额方面,1985年比1980年增长12.8倍,其中:粮食类增长5.1倍、油脂油料类增长3.1倍,烟麻类增长1倍强,肉食蛋禽类增长16.1倍,水产品类增长10.1倍,干鲜蔬菜类增长9.1倍,干鲜果类增长13.5倍,日用杂品类增长2.8倍,饲料农具秧苗类增长13.2倍,家畜幼禽类增长5.8倍,工业品类增长245.7倍,其它类增长近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