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质测量

第二节 地质测量



                 第二节 地质测量
  一、地面测量
  1952年以前,只是用罗盘和皮尺等简单工具绘制井口附近的地形草图,全局没有控制网和统一的矿图。各井口之间的坐标不统一,关系不清,图纸不准。
  1952年建立安邦河区独立地方坐标系统的三角、水准控制网。1956、1958年和1965年先后 3次改造、重测和统一平差,完成了全矿区国家统一坐标系统的三角、水准控制网。控制面积由原有的200平方公里小面积扩展到1 400平方公里。由地方坐标系统改变为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共经历四个阶段:
  (二)1952—1954年矿区Ⅲ、Ⅳ等三角、水准网
  控制范围:安邦河和扁石河区。
  平面控制为地方独立坐标系统。起点正负零为岭东安邦河旁基线端点Ⅲ5。
  高程控制为大连水准面,起点为福利屯铁路大桥桥墩BM32。
  整个控制网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两次测定。安邦河区1952年由鹤岗煤校实习师生测绘完成;扁石河区1954年由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局测量队测绘完成。
  (二)1956年矿区Ⅲ、Ⅳ等三角、水准网
  控制范围:安邦河区。
  平面控制:仍沿用地方独立坐标系统。起点正负零与1952年同。
  高程控制:为大连水准面,起点BM32。
  测绘工作由矿务局地测科于1956年完成。
  1956年完成的平面、高程系统虽与 1952年相同,但在计算和观测中发现并纠正了1952年控制系统的两个错误:一是计算基线投影长度标短了0.492米;二是自BM32引测高程,测低了0.97米。因此,将1952年控制系统废止。为了工作方便,保留使用过去施测的1:5000地形图和岭东、岭西两矿井上下图纸资料以及安邦河区、四宝矿区原来的高程系统,统称为“矿区实用高程系统”。
  (三)1958年矿区Ⅲ、Ⅳ等三角、水准网
  控制范围:由笔架山基线网,安邦河、扁石河区至七星河区杨家围子基线网组成的三角网锁。
  平面控制: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为大连水准面,起点BM32。
  为适应老区生产和新区开发的需要,另标出一套“1956年地方独立坐标系统”及矿区实用高程成果。
  控制测量,由矿务局生产技术科于1958年完成。
  (四)1965年矿区以及附近各县Ⅲ、Ⅳ等三角、水准网
  控制范围:由煤田地质局施测的笔架山——集贤——新安——双阳三角网锁与矿务局施测的笔架山——安邦河区、四宝区——七星双阳区三角网锁组成的环形闭合网锁。
  平面控制: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三度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132°起点为1等老道河山点。
  高程控制:为1959年黄海水准面,起点为Ⅱ15—22、Ⅱ14—3、Ⅱ14—4、Ⅱ14—5、Ⅱ14—6、Ⅱ14—9、Ⅱ14—11、Ⅱ14—19。
  1966年以前矿区及附近各县(长远区)控准网,分别由矿务局和省煤田地质局测量队施测,当时取用的坐标始点不同,不利于使用,1965年,经双方协商,利用以前施测的资料,遵循国家关于统一采用黄海水准面为起点的规定,共同进行了统一的整体平差,取得了矿区及附近各县统一的控制坐标系统。
  二、井下控制系统
  1953年岭东、岭西两煤矿开始进行井上下联系测量和井下导线测量,以统一上下控制系统。但当时井下导线不分级别,方法也不统一,大都是用测单角,量单边的开导线,精度低,准确性差。
  矿务局于1955—1956年在岭东、岭西两煤矿进行测量改革,建立了井下一、二级导线和一、二级水准控制,统一了井上下控制系统。1957年以后新开发井的测量均以煤炭工业部制定的《生产矿井测井试行规程》为准,建立了7秒和15秒级的基本控制导线和30.45秒的采区控制导线,使测量精度逐年提高。
  三、井下测量
  (一)技术规程
  1954年前,地测专业没有正规的技术管理规程。1955年后,燃料工业部陆续颁发了矿井测量、矿井地质、储量及损失量统计、地面建筑物及主要井巷保护等各项规程,矿务局按上述规程明确了地测专业的业务范围、工作任务和技术要求。1958—1964年,矿务局按照煤炭工业部制定颁发的地面岩移观测,建井测量、三量、矿图图例和矿井水文地质等各项规程,修改了矿井测量、矿井地质和煤炭储量分类等方法。1975至1985年,煤炭工业部进一步完善地测技术管理,再一次修订和制定了地测专业的各种规程。到1985年末全局正在贯彻执行的部定各种规程计有18种,其中:矿井地质、水文地质和地质勘探专业方面的有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地质勘探、地质钻探、勘探煤样采取、钻孔工程质量标准、地质填图、煤田地球物理测井及地质报告编制等规程12种;矿井测量专业方面的有:矿井测量、地面测量、储量管理、建筑物及主要井巷保护、三量管理以及矿图图例等规程 6种。根据规程的要求,制定和修订本专业的岗位责任制、个人岗位责任制、专业会议制、业务联系制、井下接测制、图纸资料审查制、中腰线管理制、地测资料工程师设计审批制和贯通测量审查制等10余种技术管理制度。
  (二)基础资料
  技术基础资料。50年代有25种;60年代增至40余种;1975至1985年,为实施部定规程需要,增至近80种,其中:测量20余种,地质50余种。
  基本矿图。50年代建立1千—2.5万分之一4种比例尺图,各类图种有 11种;60年代重点是键全基本矿图,改进图种类别,提高矿图质量,实现了精简、合一、实用和一图多用。当时有2百—5万分之一7种比例尺图,各类图种增至17种;1975至1985年建立 2百—20万分之一9种比例尺图,各类图种增至20种,其中测量7种,地质13种。至1985年末,各类图种齐全,井有1千或2千比例尺矿图,矿有2百至1万比例尺矿图,局有1万—30万比例尺矿图。
  国家正式表报。至1985年末,已有储量、三量、损失量报表4种。
  四、矿图绘制
  (一)地区地形图
  1、大比例尺(1:5000、1:2000)地形图。
  1:5000地形图。矿区第一份 1:5000六百平方公里地形图,由东北煤矿管理局测量队于1953—1954年施测完成的,使用到1975年废止。以国家航测1:10000地形图暂代。
  1:2000地形图。从 1953年开始,矿务局测量队逐年施测。根据井口生产的需要,每年施测10—20平方公里。到1985年,因地形地质的变化,已绘制完成的图纸,有四分之三已不再适用。
  航测地形图。1984年进行了全矿区的航测,航测地形图为1:2000、250平方公里和1:5000、840平方公里两种,1985年已开始调绘。
  2、小比例尺(1:1万、1:20万)地形图。
  矿区各种小比例尺地形图(包括附近各县)均由国家航测成图。其中1:1万于1975年成图,1:5万于1964年成图,1:10万于1967年成图,1:20万于1971年成图。
  (二)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原图
  全局采掘工程平面原图自1953年以来共进行过3次大的改革:其资料质量,绘制精度,图面美观方面均有提高,到80年代初,规定的8种基本矿图,已配套齐全。
  1953—1954年的改革:主要是为改变1952年以前旧图收缩大、精度低、寿命短、不齐全而进行的。改革后对图纸进行裱糊,加强保管,提高了质量。
  1955—1956年的改革:这次改革是为了贯彻全国第一届矿测会议决定而进行的。改革后,采用质量好的原图纸(以布在背面裱糊),并统一了图幅(均为50×50厘米),改革后的图纸,收缩小、精度高、寿命长、易保管,着色明晰。
  1972年的改革:针对过去图纸仍有收缩超限寿命短、图幅小等缺点,全部改用聚脂薄膜,矿图实现了薄膜化。克服了裱图的缺陷,并可重复晒图,一图多用,地测合用,达到减少图种的目的。
  因薄膜有易老化之缺点,1985年开始,以复制二底图法,加以弥补。
  五、“三下”开采
  50年代中期,“三下”(铁路下、水体下、建筑物下)为禁区,不敢开采。1957开展岩移观测工作后,开始在少数平房下,铁路专用线区段下进行试采。60年代才逐步实现了“三下”的科学开采。
  1965年,在进行大量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在四方台煤矿进行了水体下试采。
  1975年,加强了三带资料观测,扩大了三下开采范围。先在宝山煤矿太平一井含水砂层下开采,用钻孔流量测井法,测得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为采高的25倍。
  1984年,在双阳煤矿一井含水砂层下开采。用钻孔流量测井法和钻孔冲洗液消耗法,测得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为采高的16倍,使可用资源全部采出。
  1957—1985年,“三下”采出煤量计为1 141.8万吨,其中:建筑物下采出395.6万吨,水体下采出248.9万吨,铁路下采出497.3万吨。
  1985年末统计尚有“三下”压煤(可采储量)4 613.9万吨。其中:建筑物下压煤量2 119.57Y吨,水体下压煤量2 170.1万吨,铁路下压煤量324.3万吨。
  第三节储量、“三量”、损失量管理
  1952年前,对储量、“三量”(开拓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没有进行测算和管理。
  1953年开始对生产矿井掘进范围内的准备和获得两煤量实行测标,1954年5月,东北煤炭工业管理局储量管理会议之后,又增加了开采量和损失量的测算。
  1955年燃料工业部颁发了《煤矿各种埋藏量动态和损失的统计试行规程》,规程对储量、“三量”、损失量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制定了储量动态、实际损失两个国家正式报表-。从此,储量、“三量”管理工作成为全局主要技术基础工作之一。各生产矿井开始按照规程的规定,正式进行测算和统计,上报并建立了基础管理资料。
  1961年煤炭工业部,对1955年《规程》作了修改,并单独制定了《三量规定》,明确了“三量”圈定与巷道划分的关系,规定了“三量”可采期和回采率的指标要求,使“三量”和回采率成为煤矿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从此,矿务局按照新规定管理“三量”。
  1965年,矿务局按照《三量规定》对1957—1961年的“三量”进行了改算,使1957—1985年“三量”计算口径一致,具有对比性。
  在回采率计算上,从1955到1980年,一直沿用统计产量与计算埋藏量之比方法。由于采煤工作面出煤中,混有夹矸以及掘进煤和其它出煤等因素,计算上经常出现“超回采”现象,难于反映真实的回采率,根据煤炭工业部的要求,矿务局于1981年开始采用实测产量和损失量计算回采率。并对1957年以后历年的回采率进行了改算。
  1983后,煤炭工业部修订颁发了《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对储量分类分级、储量变动、计算标准、损失管理、基础图表、业务监督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矿务局的储量管理按照新的规程执行,使储量管理工作又迈进一步。
  按照新的规程规定,1985年矿务局建立的储量基础资料有:储量、“三量”、损失量计算图三种、四个国家报表和基础台帐。主要管理制度有:储量年度核实制,“三量”、损失量半年审查制,储量变动和损失审批制,掘进效果审查制。
  附:双鸭山矿务局分阶段三个煤量与可采期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