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提升运输
第二节 提升运输
第二节 提升运输
一、提升
日伪时期,是在工头的强迫下,工人用肩挑、人背、拖筐等方式,一筐一筐地将煤炭运到地面上来。
1943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曾在富桦一斜坑安装75马力马机(绞车) 1台,在富桦二斜坑、星安一斜坑、星安二斜坑各安装30马力马机(绞车) 1台。1946年,合江省政府派人来接收矿山时,这些绞车已完全被破坏,不能使用。运煤方法,主要采用肩挑筐的方式,把煤炭运到井上。
1947年,矿务局成立时仍然用人肩挑运煤。挑运方法采用分段接力式。
1947年12月,矿务局首次在岭西煤矿四坑安装了 1台日式20马力小绞车(俗称马机)。滚筒直径为0.8米。每次提升重木矿车1台。
1948年11月,岭东煤矿一坑安装了 150马力绞车。到1953年,全局各斜井普遍使用小绞车牵引,从此,初步形了矿井运输提升系统。
1954年岭西煤矿八坑安装了 300马力滚筒直径为2.5米的日本安川株式会社制造的绞车1台,每次可拉8个重木矿车,这是全局大型化提升的开始。
1955年,岭西竖井煤矿建成投产。主井安装了1台苏式BM64—M 型绞车,滚筒直径为3米,提升容器为3吨箕斗,电动机功率260千瓦,提升能力为105.8万吨/年。副井安装1台苏式BM64—M
型绞车,滚筒直径3米,电机功率260千瓦,提升能力82.5万吨/年。此后,全局各矿井逐渐采用大型绞车。1959年,四方台和宝山两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四方台煤矿在各主副井安装了KJ—2500/2020型、6m—2000/1530型、XVJ2×1.5型、JK2×1.5型、6m—2500/2030型、KJ2500/2030型等大型绞车提升。宝山煤矿安装使用了 BM—2.5m/2020型、2Bm—2.5m/1530型、XKT×2.5—2A—30型、BM×2.5/2030型、2BM—2.5m/1530型等大型绞车做提升。这两个煤矿所使用的大型绞车、滚筒直径在2—3米之间,可一次在斜井提升1吨重矿车14—20车。
1973年,七星煤矿3对斜井建成投产。先期采用斜井串车提升方式,分别安装使用了JK2.5×2A—30型、XKTL×2.5×28型、JK—2.5/30型绞车,牵引力为6—9吨。从1975年开始,一、二、三井相继使用吊挂式皮带运输机提煤。到1979年,3对斜井将吊挂皮带运输机改用钢丝绳皮带运输机。1979年,七星煤矿四井建成投产。主井安装使用了GDS—1000型钢丝绳皮带运输机,其运输能力为283—600吨/小时,带速为1.25—3.0米/秒,全机长 1 240米,运输倾角16度30分,最大日提升能力为665吨/小时×18=11950吨。同时对一、二、三井的煤炭提升方式进行了改造,由四井钢丝绳皮带运输机实现集中连续化运输。这4对井口的提矸、下料仍用单钩串车提升。
1974年,集贤煤矿竖井建成投产,主井安装使用2BM3000/1520型绞车1台,提升容器为4吨箕斗;副井安装2BM3000/1520型绞车1台,提升容器是1吨双车单层罐笼。
1984年,双阳煤矿二井、新安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分别采用钢丝绳皮带运输机和吊挂式皮带运输机做主提升。副井采用ZK—3/20型双钩、240KW单钩、300P等型号绞车提升。
1985年 5月,四方台煤矿老井挖潜改造工程的运输系统试生产。提升使用钢绳芯皮带运输机,带宽1米,铺设长度1 694米,是我国煤矿斜井目前最长的皮带。运输能力 250吨/小时。
到1985年末,全局仍有17对矿井采用大型绞车提升,占全局井口总数的89.5%,共有滚筒直径2米以上的绞车69台,其中:提升绞车5台,搬运绞车64台,总容量为19 240千瓦。属于国产新系列绞车40台,容量为12 730千瓦。其余为国产与日、苏式绞车,占总容量的33.8%。
二、运输
(一)井下运输
1947年末,随着提升绞车的安装,岭西煤矿的三、四坑井下主要运输大巷铺设轻轨,开始出现用人推车的平巷运输。
1951年,在岭东煤矿一、二、三、五、六坑和岭西煤矿一、二、六坑的主要运输大巷铺设轻轨,并把岭西煤矿一坑平巷运输由人推车改为马拉套子。
1953年,在岭西煤矿六井水平峒第一次使用6吨蓄电池机车牵引。 1954年,岭西煤矿在部分主要巷道开始使用无极绳运输机(卡机),逐渐代替畜力运输。
1955年,全局第一台架线电机车在岭西竖井煤矿正 100水平大巷使用。同时,2吨铁矿车、阻车器、电动滚笼等,也首次在这个矿使用。
到1961年,畜力运输和无级绳(卡机)运输方法被淘汰,全部改用电机车、蓄电池机车和小绞车运输。1967年以后,各矿井采掘工作面各中巷使用的CKP—11型、CKT3—6型等刮板运输机逐渐被淘汰,开始使用SGW—22型等可弯曲刮板运输机。
从1973年开始,井下平巷运输逐步进入皮带运输阶段。七星煤矿一、二、三井建成投产后,首先使用了吊挂式皮带运输机。接着,岭东煤矿六井、一井,四方台煤矿七井、宝山煤矿五井,集贤煤矿推广使用吊挂皮带运输机。到1977年,全局已有 9个井口使用28台吊挂式皮带运输机。
1978年,七星煤矿四井建成投产,在斜井筒安装了钢丝绳皮带运输机,井底使用3吨底卸铁矿车。使一、二、三、四井成为井下集中运煤,地面煤仓统一装车外运的全局第一个皮带运输连续化矿井。
1984到1985年,新安煤矿和双阳煤矿二井先后移交生产,井下运输均采用11479型钢丝绳皮带运输机运输。
(二)井上运输
1948年9月,在岭西煤矿东山坡铺成第一条轻轨运输线,安装了第一台改制的 30马力井上运输绞车。同年10月,岭西煤矿富桦、岭东煤矿富安贮煤点安装了手动翻车滚笼。 1948年9月,岭东煤矿修建一条近200米环山铁道,安装75马力绞车1台。每天运煤由过去 5至6车增加到35车,同时,岭西煤矿也修成两条卸煤道,一条运煤道。岭西煤矿二、六坑和岭东煤矿六坑又相继铺设轻轨,设置滚笼。从此,矿区井上轨道运输初具规模,出现用人推木矿车或用畜力(牛、马、驴)拉木矿车上栈桥的运输形式。
1952年,岭西煤矿七坑栈桥铺设双轻电机车道;二、三坑之间地面运输由马拉套子改为电机车运输。1954年后,无极绳(卡机)、蓄电池机车和架线电机车在井上相继应用,逐渐取代了人推和畜力拉车的运输形式。
到1961年,整个矿区内取消了无极绳(卡机)运输形式,架线电机车和蓄电池机车在井上运输普及应用,延续至今。
到1985年末,全局共有各种轻型窄轨电机车236台,其中:蓄电池电机车101台,架线电机车135台。
(三)运输设施
1、人车
1954年以前,工人升入井均用步行。
1955年,岭西竖井煤矿建成投产,采用罐笼运送升入井人员。这是机械运人的开始。
1957年,岭东、岭西两煤矿用矿车改制成保险装置简单的人车,承担运送工人升入井的任务。
1965年,岭东煤矿一井投入使用仿苏国产马克尼式人车。
1979年以后,全局除了七星、双阳、新安 3个煤矿用钢丝皮带运输机和宝山、岭西竖井煤矿(井底二段大巷)使用“猴车”(“猴车”是俗称,是以人坐在车内像猴子坐姿状而取名)运送升入井人员外,其余斜井均使用国产插爪式XRC型人车。到1985年末,全局共有斜井人车 19组76台,车型以国产插爪式XRC型为主。
2、电机车
从1953年起,矿务局开始用电机车做为矿井运输的动力设备,主要类型有两种:
①蓄电池机车。这种电机车运行无电火花出现,具有防瓦斯爆炸的特点,适用于含瓦斯量高的井口做为井下运输的动力机车。1953年,在岭西煤矿六坑水平峒第一次投入使用 3台苏式蓄电池机车,与无极绳(卡机)共同担负井下运输任务,逐步取代井下“马拉套子”和人力推车的运输方式。开始投用的蓄电池机车多数是 2.5吨重,它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井下短距离或采区平巷运输。1976年,七星煤矿和集贤煤矿投产以后,全局的蓄电池机车增加至25台。到1985年全局共有CDX—2.5、CDX—5、XK8—6/118A、xK8—6/101A、xK8—6/100A五种型号的蓄电池机车89台。
②架线电机车。1955年,矿务局首次在岭西竖井煤矿正 100水平大巷使用架线电机车。随之,岭东煤矿投入使用2台,年底,全局有8台架线电机车用于运输生产。矿务局初期投入使用的架线电机车,都是苏联生产的 KB—7和BK—10两种型号。这种架线电机车具有车体重,拉矿车多,故障少,维修费用比蓄电池机车低的优点,但运行中机车与架线摩擦产生火花,仅适用于井上或井下通风好无瓦斯的主要运输巷道。1960年,四方台煤矿投产以后,全局架线电机车增加到37台,集贤和七星煤矿投产后,架线电机车也成为这两个煤矿的重要运输设备。1973年底,全局共有架线电机车127台。到1985年,已达141台。
3、矿车
使用矿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木制矿车时期。从1947年10月,岭西煤矿富桦、星桦贮煤点开始使用木制矿车,当时首批投用84台,均属自制。以后,全局各煤矿普遍使用,到1952年,木矿车已达730台。1961年,达到4 289台。1962年开始减少,到1963年,木矿车被铁矿车取代。
铁制矿车时期。由于木矿车装载量小,寿命短,从1955年起,矿务局开始购买和自制铁矿车。铁矿车的制造由局机电总厂承担。1958年前,这个厂没有铸钢车间,铸钢车轮靠外委解决。1958年以后,机电总厂组建了铸钢车间,开始自制铸钢车轮。
1961年,全局已有l吨铁矿车2 055台。2吨铁矿车532台。
1982年以后平均每年制造1吨铁矿车110台,2吨铁矿车200台。
3吨底卸式矿车时期。1978年,3吨底卸式矿车首先在七星煤矿使用。此后集贤、新安、双阳、四方台等煤矿也相继将3吨底卸式矿车投入使用。到1985年,全局共有铁矿车10 231台,其中:1吨铁矿车9 030台,2吨铁矿车735台,3吨底卸式矿车466台。
4、架线
矿务局架设的第一条电机车架线,是1955年在岭西竖井煤矿正100米水平架设的1公里长、截面为100平方毫米的沟铜线。同年,在岭东、岭西煤矿也相继架设了机车架线。
1959年,随着四方台、宝山煤矿的兴建,岭东、岭西两个老矿区生产规模的扩大,全局电机车架线网路长达14公里。
到1966年,随着架线电机车的广泛应用,电机车架线延长到52.3公里。由于电机车架线供不应求,从1960年开始,铜质线只用于主要运输巷道,个别采区运输巷道,用直径8—9毫米的铁线做临时电机车架线,这种状况,延续到1970年。
1973—1974年,七星煤矿和集贤煤矿相继投产,采用120平方毫米的钢铝线做电机车架线。
1980年,全局机车架线长达87.5公里,其中:钢铝电机车架线有 72.O3公里,占架线总长度的81.9%。到1985年,又建成双阳、新安两座煤矿,全局牵引网路已达到 124公里,其中:钢铝线仅有13.6公里,占架线总长度的10.9%。
5、轻轨线路
双鸭山矿区在日伪统治时期,就有了轻轨线路。1943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富桦一斜坑、二斜坑、星安一斜坑、二斜坑铺上轻轨,用于绞车提煤。1946年,合江省政府接收矿山时,些轻轨线路已被破坏。
1947年,矿务局成立以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用 8—11公斤轻轨和自制道岔,在岭西煤矿东山坡铺成第一条轻轨线路。12月,在岭西煤矿四坑也铺上轻轨,用于绞车提煤。
1948年,继岭东煤矿修建成一条近 200米的环山的铁道,岭西煤矿修了两条卸煤道,一条进煤道后,岭西煤矿的二、六坑和岭东煤矿的六坑也开始铺设轻轨。到1951年末,全局形成10公里长的轻轨线路。
1959年,随着四方台、宝山煤矿的兴建,岭东、岭西和岭西竖井煤矿的井下巷道延长,全局轻轨已达112公里。
1973年,随着集贤和七星煤矿的先后兴建,全局轻轨线路长达 479.065公里,其中:井下轻轨线路444.67公里。主要运输轻轨线路开始以水泥枕代替木枕,使用 22和24公斤的轻轨。8公斤或15公斤的轻轨及木枕仅在少数采区平巷使用。
1985年底,全局轻轨线路468公里,比1973年减少11.065公里,其中井下轻轨线路386公里,比1973年减少5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