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通讯
第六节 通讯
第六节 通 讯
双鸭山矿务局企业通讯,属有线电话通讯。通讯网以位于尖山区的矿务局通讯中心局为中心,向方圆百里内的各矿(厂、处)幅射形成,担负着矿区行政通讯、生产建设指挥通讯和双鸭山市民通讯任务。
行政通讯系统,以中心局的行政交换机为中心,采用中继方式与各矿(厂、处)的通讯分局或交换台的行政交换机联网构成。
调度通讯系统,以局生产调度台为中心,以专台、专线、专话机的通讯方式与电力调度,运输调度、销售调度和各矿(厂、处)的生产调度台联网构成。其中:生产调度系统按局、矿、井三级设调度台。
行政通讯与调度通讯两大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网,以行政系统为通讯主体,形成了投用早于、能力大于市政电话通讯的企业通讯网。
一、通讯设施
(一)机房
双鸭山矿区通讯机房,第一座为岭西交换台机房,1948年 5月设于岭西煤矿前门坑的公安派出所旁,建筑面积15平方米。1952年春在尖山区二马路(现矿务局党校)、双鸭山日报社之间设置局交换台机房,人称“小白房”,建筑面积50平方米,至1956年 9月搬出。各矿级交换台在70年代前多无单独的机房,至1959年,机房面积,矿级交换台大多为10—20平方米,局交换台30—50平方米。1961年5月,局交换台迁至局机关大楼(万米楼)北侧,机房面积100平方米。60年代至70年代,矿级交换机房大多为20—30平方米。1980年春,矿务局投资50万元,兴建了矿区第一座电话大楼,1981年秋竣工,楼体5层,建筑面积1 000平方米,为中心局所驻。集贤、七星、岭东、宝山、四方台、双阳、新安7个分局的电话楼,也于1982至1985年间先后落成,建筑面积均为500平方米。截至1985年末,全局共有电话楼8座,总建筑面积4 500平方米。
(二)设备
1、交换机矿区电话通讯,自 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采用的交换机均为磁石式人工交换机。第1台交换机为瑞典产的西门子磁石机,容量 10门,1948年春投用于岭西交换台。矿务局交换台于1950年4月首投1台日本产50门磁石交换机,该机于1949年由依兰县达连河煤矿调入。1952年增设瑞典产100门西门子磁石交换机1台。
1955年6月,岭西竖井交换台首投1台AU—7202型120门单式供电交换机。翌年9月,局交换台投用l台300门复式供电交换机。至50年代末,矿区行政通讯网共有交换机 9台,其中:供电式4台,磁石式5台。60年代至70年代,矿区采用的交换机仍为磁石与供电两种。至1979年末,矿区行政通讯网的12个交换台,配备供电交换机15台。 进入80年代,行政交换机采用当代先进的 HJ—0l型长市农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为陕西西安邮电器材一厂制造。第1台自动交换机于1982年 8月中旬在矿区通讯中心局正式投用。集贤、七星、岭东、宝山、四方台、双阳、新安7个通讯分局也相继投用这一型号的自动交换机。截至 1985年末,矿区通讯网共有自动交换机8台,装机容量:中心局1 000门,各分局均为500门。
调度通讯网采用交换机,60年代前为16门无塞绳调度机、55型磁石选号调度机,70年代为沈阳电子仪器厂产40门供电调度机;镇江产HJ—262L型60门磁石机、山西产50门磁机和自装的无塞绳电键式磁石机;80年代,大多数调度台选用JHT—04—H81型60门调度机,生产总调度台采用JHT—08—H81型120门调度机。
2、载波机 电力载波通讯始于 70年代。第一台载波机为单路载波机,于1972年在局交换台投用。翌年,在尖山变电所内开辟了电力载波室,投用电力载波机12台。有线通讯载波始于80年代。选用的载波机大多为ZM一305、ZM一307型明线12路晶体管载波电话终端机。通讯载波机于1982年秋首先在中心局投用,后各分局相继投用。截至1985年末,矿区通讯网计有各类载波机38台,其中:通讯载波机25台,电力载波机13台。
3、其它主要通讯设备 80年代,行政通讯网添置了许多与自动交换机相配套使用的通讯设备。主要有:JT—03型长途电话台;JI—502型长途转接台; HP101—202型回线总配线架;HJ—01型测试车等。局生产调度室于1978年添置了文字真迹传真机和电话会议汇接机等通讯设备。1983年又购置122型文字传真机9台、770型文字传真机1台,装备矿级调度台。
4、电话机50年代初,大多为手摇式的磁石电话机。50年代中期应用了供电式电话机。70年代,岭西竖井煤矿首先应用SMY—A0型60门电话耦合器,电子电话主要用于井下。1978年3月,七星煤矿一井综采工作面应用了塞法德电子扩音电话机。1979年,调度通讯系统首先应用了录音电话机。进入 80年代,随着自动交换机的应用,矿区行政通讯网的电话机普遍更换为HD608、HD680型拨号式自动电话机;还有少数按键式、录音式、会议两用式等自动电话机用于领导、调度和重要部门用户。行政通讯的非自动通讯网和调度通讯网,仍普遍使用供电式电话机;井下为防爆,仍保留使用防爆式手摇磁石电话机和电子电话机。截至1985年末,矿区通讯网共有电话机7 860部,其中:自动电话机4 500部,供电电话机2 908部,磁石电话机434部,电子电话机18部。
二、通讯网络
(一)网络的形成
矿区的有线电话通讯网络,是以位于市区矿务局通讯中心局为中心,向四周各通讯分局或交换台幅射构成。各分局、交换台各自成子网,同中心局以不同中继方式并网。调度通讯系统的局、矿级调度台又与相应单位的行政通讯网以实线中继方式或专线联络方式并网;各井口级调度台则与相应的矿级调度台并网。
建局初期,通讯网络仅有岭西、岭东2个交换台的8对明线,约20公里长。电话线与输电线同杆。
1950年局交换台建立,增加了局交换台与岭西交换台之间的 8.9杆程公里、局交换台与岭东交换台之间的9.5杆程公里中继线。1955年1月,岭西竖井交换台与局交换台联网,中继线长 7.3杆程公里。1956年局生产调度台与局交换台中继联网。是年,矿区通讯线路由岭西交换台和岭东井口调度台首先伸入井下,井下电话以岭西六井的井下火药库和岭东一井井下为始。50年代与局交换台联网的还有机电总厂、运输处、选煤厂和宝山煤矿 4个交换台,均采用实线中继方式。
60年代,与局交换台联网的四方台、集贤 2个行政交换台和电力、建设、销售、地质队等调度台,均采用实线和中继的专线联络两种方式。中继线对数不等。中继线长度:局交换台至四方台交换台、集贤交换台之间均为18杆程公里左右,其余为0.1—2.0杆程公里。
70年代,与局交换台联网的有:七星煤矿、材料总厂和建设公司(后改称第一工程处) 3个交换台。此外,矿(厂、处)交换台之间也大多与相邻网络进行局部联网,均采用实线中继方式,中继线对数不等。
各矿级调度台随建随与相应的行政交换台联网,井口级调度台则随建随与相应的矿级调度台和行政交换台联网,联网方式采用实线中继与专线电话两种。井下电话大多由井口级调度台配出。
1980年开始,矿区行政通讯网进行大规模改造。中心局和各分局增容,各分局内部通讯网络相应扩大,中心局与各分局间的中继方式随自动交换机的投用,改为载波中继方式。双阳、新安、东保卫3处形成通讯子网;双阳与新安2个分局,先后与中心局以载波中继方式实现联网;东保卫交换台以实线中继方式与局实现联网。截至1985年末,矿区通讯网所有实线中继线38对。其中:局内中继线12对,总长99.7公里;载波中继线7条,总长220公里。
(二)外网联系
1、与市邮电电话通讯网联系 1956年,市邮电局成立,矿区电话通讯网即以实线中继方式与邮电电网联网。局交换台先与市邮电局联网,矿(厂、处)交换台也先后与市邮电局或分布在各矿的邮电支局联网。截至1985年末,中继线达25对,其中:中心局至市邮电局 5对,运输处交换台至市邮电局4对,机电总厂、岭西交换台和四方台分局至市邮电局(或邮电支局)各2对,其余均为 1对。除采用中继联网外,矿区有关单位、部门还设有“邮电电话”35部,直接为邮电电话通讯网的用户。
2、与外埠有线电话通讯网的联系 1983年8月前,矿区企业电话网与外埠有线电话通讯联系是以租用市邮电局的1个用户号方式实现的。1983年9月后,通过矿区通讯中心局的长途电话台与市邮电局的长途电话挂号台转接实现。
双鸭山矿务局的电话通讯网,还与双鸭山林业局设中继线1对(宝山与双鸭山林业局中继线),与佳木斯铁路分局双鸭山车站设有实线中继线3对。
双鸭山矿务局的“电传通讯”始于1978年。矿务局生产调度室添置了传真机,首先开通了矿务局与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之间的电传通讯。1983年开通了全局矿间的电讯传真。1984年,双鸭山矿务局与东煤公司开通二类传真通讯,从而,形成了煤炭工业部、“东煤公司”和双鸭山局、矿的4级“文传联络网”。
三、通讯能力
矿区通讯网的能力在建局初期,只有岭东、岭西两个交换台的20门容量。50年代末,行政交换机9台,装机总容量达980门;调度交换机,装机总容量66门。60年代末,行政交换机容量增至1 095门;调度交换机,装机容量220门。70年代末,行政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 2 085门,实际装机量约1 700部;调度交换机36台,总容量约800门。
截至1985年末,矿区通讯网共有行政交换机17台。其中:纵横制自动交换机 8台,装机容量4 500门;供电式人工交换机9台,装机容量960门。总容量达5 460门,实际装机量 4 416部,占总容量的80.8%。调度交换机50台,总容量2 40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