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运输
第二节 运输
第二节 运输
一、矿区铁路运输
矿区铁路运输是煤炭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运送煤炭、生产建设物资、生活物资及职工通勤为主要任务。
1956年12月,矿务局经请示煤炭部、铁道部同意,根据东北煤炭管理局煤基字〔1956〕581号文件精神,与齐齐哈尔铁路局和佳木斯铁路分局多次协商,达成了将双鸭山站至富安、星桦、富桦3段铁路无偿移交给双鸭山矿务局自营的协议。12月 22日,矿务局撤销运销科,建立运输部(列科级单位)。12月25日,由佳木斯铁路分局副局长谢春熙和双鸭山矿务局副局长周景文签署交接协议。1956年12月31日24时正式接管,开始了矿区铁路运输自营的历史。
1956年底,全局有矿区铁路运输职工316人(含从国铁转来179人),其中:机务54人,车务71人,工电54人。有尖山、富安、星桦、富桦、岭西竖井及信号所 6个车站。以后,星桦、富桦站合并改称为岭西站,富安站改称岭东站。
1958年,矿务局开发新矿区时,将铁路由尖山站铺设至宝山站,沿途设长安站、秃顶山站、四方台站、六井站。
1959年 5月,学习阜新路矿协作经验,运输部党总支同佳木斯铁路分局双鸭山铁路线路党总支联合办公。10月,成立矿务局运输处,并升格为处级单位。
1972年11月,宝七线铁路铺设竣工。从宝山站途经农场站直至七星站。
1981年 2月,矿务局铺设了七星站、八分场站、双阳站、新安站之间的铁路线。1983年又增设了东保卫站。
矿区铁路资产,随着运输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铁道线路和通讯线路伴随着新矿区的开发而陆续延伸。到 1985年底,矿区铁路线路,除拆除的信号所至岭西站和岭东至上游(已报废的井口)等干线和专用线外,总长度173.85公里,其中:正线 95.67公里,站线78.18公里;道岔245组;桥涵190座;线路最大坡度为32.5‰,最小曲线半径为 200米,最大允许速度为每小时55公里,线路限制区段的年货物通过能力为600万吨。矿区铁路全线 19个站所,大部分站所设有调车线和货物线。职工人数达2 989.人,其中:机务444人,车务 290人,工电522人,机修226人。
(一)货运管理
从1982年开始,各站都配齐了货运员,1984年,管内各站共有专用线69条,装卸点 135个,年运量1 182万吨。到1985年底货物运输量达1 237.8万吨。从1957到1985年,运送货物量2.21亿吨,煤炭外运量为1.2亿吨。
(二)客运管理
旅客运输是以矿区职工通勤运输为主。1982年,运输处成立了客运段,建立了独立的客运管理体制。客车45辆,客运里程为96公里,日客流量达1.7万人次。1985年,全局已有 YZ22型为主体的客车53辆,当年客运收入完成316.4万元。
(三)机车车辆
机车双鸭山矿区铁路的运输动力全部是蒸汽机车。
1957年1月,矿区铁路从国铁接收过来5台老式蒸汽机车因机车车体旧,运用状态不良,运用率只能达到55.4%,每台机车平均效率只达到940万吨公里。
1965年底,调进机车15台,调出1台,报废3台,在籍机车16台,年台平均效率为 1 000万吨公里。1966至1976年,调入11台机车,调出4台,报废4台,在籍机车达到19台。机车运用率徘徊在41%至42%之间,机车年台平均效率徘徊在1 000—1 700万吨公里之间。
1976年以后,机车逐年得到更新,到1985年底,相继调入“上游”和前进型机车17台,在籍机车25台。机车运用率76.95%,机车年台平均效率2 716万吨公里。成为全国煤炭铁路运输系统机车运用效能最高的单位。
矿区铁路机车的修检工作,在1966年前靠外委检修。
1963年,在长安屯附近建起机车检修厂房,并购置了部分机械设备。
1965年,机车洗修厂房竣工。当时设备简陋,仅有 8台洗、架修设备。翌年,机车架修台落成,并于1966年4月25日,JF1型 525号机车登上架修台。从此,矿务局结束了靠外厂修车的历史。到1975年底,机车车辆厂已有各类洗架修设备48台,基本上满足了现有机车洗、架修的需要。
车辆1956年底,双鸭山矿务局从国铁接收了 10辆自备车,其中:简易两轴客车5辆,早期旧式货车.5辆。
1958年,先后从鹤岗、佳木斯等地调进货车30辆,客车5辆。在籍客车达到 10辆,货车35辆。货车平均运用28.2辆,平均效率每辆每年为186.216吨公里,周转时间为45小时。
1960年,货车增加到160辆。平均运用131.6辆,每辆每年平均效率为 234.456吨公里,周转时间为27.5小时。到1985年底,以YZ22型为主体的客车53辆,以 M11和K60为主体的货车197辆。周转时间为25.2小时。通勤客车由1957年的1组增加到4组,客运量达794万人次。
车辆检修 1960年以前,客车委托哈尔滨三棵树车辆厂代修,货车委托佳木斯铁路分局车辆段代修。
1974年,矿务局建起1 300平方米的检修厂房1座,设置2个修车台位,增设1台5吨天吊,车辆检修逐步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到1979年底,车辆管理和检修体系逐步形成。
1980年12月,矿务局成立车辆段。下设检修、机加和列检3个车间。到 1983年,又增添了710型、705型三通阀试验台各1台,超声波探伤仪1台,甩油机1台,电动架机车1台,10吨天吊1台。建成1座4 000平方米的检修厂房,配有动轴车床,波兰卧车轮装机,设有6个修车台位和2个喷漆台位。
1983至1985年,由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客、货车的检修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加和提高,车辆完好率达到93%。从1985年开始,能对M11、K60货车自做自修。
二、公路运输
(一)矿区公路
1943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双鸭山煤炭资源,抓劳工在富安、星桦、富桦矿区内修了简易道路,还修了富安至星桦、富桦的盘山路1条。
1946年,尖山至岭东、尖山至岭西已形成两条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马车路。
1947年,矿务局发动职工搞修路会战,尖山至岭东和尖山至岭西2条马车路铺垫上石头、砂土,挖掘了路两侧的顺水沟,建筑了木桥,形成了早期的矿区公路。岭东煤矿在矿内先后修了5条沙石路,全长16.971公里,建造了2座公路桥梁,总长30米。
岭西煤矿从1950年开始,对行车困难的自然便道进行修筑。共修了3条石土公路,全长2.9公里。有桥梁1座,长5米,涵洞2个。至此,双鸭山矿区公路共长34.871公里。
1958年,矿务局动员全局职工修建了尖山至四方台和宝山的公路。尖山至四方台的公路15公里,四方台至宝山的公路12公里。这2条公路筑成后,移交给市交通局管理。
1958年四方台煤矿在矿内修建了5条土石公路,全长11公里,桥梁3座,计长45米。同年,宝山煤矿修了3条砂土公路,计10.5公里。
1965年,修筑了由集贤煤矿西连福利与富锦公路相结处的简易公路长4.4公里。1972年,将此段公路加宽。1979年,填充了路基,重修了路面。
1970年,七星煤矿建设指挥部发动全矿职工,修筑矿内外公路,至1984年,共修建公路24.5公里。5公里长的主要矿内公路,由砂石路面改修为水泥路面,并安装路灯。矿内公路有桥梁2座,全长11米,涵洞19个。
1985年,双阳煤矿修建的公路已达8公里。新安煤矿在矿内修路1.5公里。东保卫煤矿在矿内修路3.63公里。机电修配总厂修路0.73公里。截至1985年末,全局共修矿区公路99.131公里,形成贯通全矿区的公路运输网络。
(二)汽车运输
1948年2月,合江省政府从省军区后勤部拨给双鸭山矿务局4台汽车,同年,矿务局成立汽车队。到年底,汽车队共有6台旧式杂牌外国汽车。当时,汽油奇缺,以木炭为动力原料。
1949年,矿务局从达赉河、凤山煤矿调入12台汽车。当年,共有各种型号汽车15台。到1950年,全局有汽车28台,职工58人。1958年4月,国家拨给矿务局第一批10台解放牌汽车,全部分配给局自营工程队,商调友谊农场10名司机以补充驾驶员不足。1961年9月,为解决双鸭山矿务局落地煤外运的问题,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拨来专用运输储煤(落地煤)汽车 63台,从双鸭山市交通局和齐齐哈尔市交通局调入司机67人,修理工18人。 10月份,矿务局组建黑龙江煤矿汽车运输队(简称黑煤车队),配备管理干部6人。 1962年,将固定资产汽车正式划归矿务局。这一年,矿务局的汽车已增加到99台,1963年3月,黑煤车队更名为矿务局汽车队。1966年12月,矿务局汽车队更名为矿务局运输队。
1970年矿务局运输队解体,汽车归回各单位管理。
1981年,全局有汽车队21个,共有汽车379台,其中:各种载重汽车249台、大中客车30台、吉普(含轿车)32台、救护车13台、消防车5台、物探车1台、装载车2台、汽车吊10台、背叉车13台、油槽车3台、其它车21台,拖拉机13台。
1985年末,全局(不含集体企业)有各类各种型号车辆597台。其中:货车344台、专用车90台、拖拉机34台、客车129台。
(三)畜力运输
1948年,万鹏从佳木斯带来2台胶轮马车,当年,岭东煤矿首先成立马车队。1949至1950年,这个马车队分别从达赉河、凤山煤矿、虎林农场等地购进马车50台。岭西煤矿于1950年成立马车队,有马车20多台。1965年,总务处煤场成立马车队给职工送煤。1970年以后,总务处煤场开始淘汰马车。一直到1984年,才把马和马车全部转给岭东煤矿,职工送煤全部改用汽车。至1985年末,全局共有马276匹,马车113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