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矿山救护 第六节 矿山救护
一、机构
矿务局于1953年3月从职工干部学校抽调 5名学员,参加抚顺东北煤炭工业管理局第一期救护学习班,同年6月筹备救护队的组建工作。
1954年10月正式成立矿务局救护中队,下设 3个小队,每个小队5名队员,包括管理人员共计19人。1959年救护队属生产处领导。设驻岭东煤矿中队15人,全局共5个小队35人,1960年10月撤销驻矿中队,矿务局设立2个中队共39人。
1962年4月矿务局救护中队升格为救护大队(副处级)。下设3个中队,每中队设2个小队,全队 53人。1974年救护大队隶属安全检查处领导。大队变为科级单位。1979年隶属通风救护处领导。1983年救护大队派驻岭东、七星煤矿各1个中队,中队下设3个小队,中队编制33人。1984年驻矿中队直属矿领导。尖山大队下设直属中队。1985年宝山、集贤煤矿设驻矿中队,中队下设3个小队,全局救护机构为5个中队、15个小队,共197人。
二、职责范围
救护队的职责范围,以检查矿务局系统不安全隐患,抢救、处理井下水、火、瓦斯、煤尘等灾害为主,兼负责合江地区煤矿(双鸭山地方煤矿、升平煤矿,宝清煤矿、依兰煤矿、红兴隆农管局所属煤矿)的重大灾害处理;并配合东北地区救护急救联网活动。
三、救护装备
1954至1955年,救护装备有苏式2型呼吸器31台,苏式1型呼吸器5台,苏式1型万能检查器5台,苏式电动式和手压杠杆式充填泵各1台,苏式63嘎斯救护车2台,气体分析器2台,1959年购进德式
生器4台。1975年全部更换为抚顺和重庆安全仪器厂生产的装备。
1954年建队后基地设在尖山区东二马路,队部建筑面积500平方米。1955年5月17日救护队自己施工建造了1个全长351米的全部采用水泥发碹结构的模拟事故救护演习矿井。
1982年扩建了大队办公楼和通风试验室楼,建筑面积1 500平方米,1983年通风试验室建成后,购置了通风、救护防尘仪器仪表100多台件。1984年李向文等人研制成功煤尘爆炸管状试验台。1985年又研制成功煤尘瓦斯爆炸隔爆试验自动监测系统。该装置1985年末通过东煤公司技术鉴定。同年又购置了用于维修瓦斯检测仪的仪器仪表,并开始苹果2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通风救护工作向科学管理迈进了一步。
四、技术练兵
1956年演习矿井交付使用后,每月进行一次生火摄氏60度的高温浓烟大演习,指挥 员和战斗员全副武装参加事故抢救的技术业务训练,平时从实战观点出发,坚持当班小 队下矿井进行安全预防检查,熟悉矿井通风系统。平时坚持救护知识考核。1979年以后 还坚持每年8月份进行1次技术练兵选拔表演赛。1982年有3个中队达到矿务局甲级队 水平,尖山直属中队1985年被评为煤炭工业部甲级救护中队。
五、抢险救灾
自1954年10月建队以来,救护队抢险救灾、排放瓦斯、恢复巷道共出动870次。其 中:处理抢险救灾事故45起,火灾19起,瓦斯燃烧11起,瓦斯爆炸5起,煤尘燃烧4 起,瓦斯煤尘爆炸3起,水灾事故3起,抢救遇难人员184人,运出遇难死者56人。
附:①1949—1985年双鸭山矿务局历年死亡事故分类表
②1949—1985年重伤事故分类表
③1949—1985年轻伤事故分类表
双鸭山矿务局历年死亡事故分类表
表6—22 (1949—1985)
重伤事故分类表
表6—23 (1949—1985)
注:1966—1972重伤事故无资料。
轻伤事故分类表
表6—24 (1949—1985)
注:1966—1971年轻伤事故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