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铁矿

第二节 铁矿



                   第二节 铁 矿
  一、采矿
  (一)资源与勘探
  双鸭山铁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自1969至1976年,历经了7年较大规模的勘探已查明,双鸭山铁矿南北两区铁矿石总储量为1.27亿吨。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大型铁矿山。
  附:各期勘探所提供的储量表
               各期勘探所提供的储量表
  表7—5                               单位:万吨



  1956—1973年,通过几个勘探队的共同勘探结果,双鸭山铁矿除蕴藏铁矿石以外,还蕴藏大量其它矿种资源。第二大矿种为石墨矿,总储量156.7万吨,属铁矿体共产矿床,主要分布在矿区四道沟、石灰场等矿点,属晶质石墨矿。其次为大理岩矿,分布较广,现已部分开采。另外还有白钨和黄金矿床,分布在矿体底板,储量也相当可观。
  双鸭山铁矿的地质勘探工作,从各期调查到提交勘探报告,经历了较长的过程。自1949至1976年的27年时间,共有11个调查队、物探队、钻探队进行地质调查和勘探。
  (二)建设
  双鸭山铁矿矿山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是在美人湖附近采矿,不属于现在矿山设计范围,为此,矿山建设只能从1969年开始,至1975年为第一阶段,197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1969—1975年) 1969年,矿山按年产矿石10万吨进行初期建设,并且边建设边生产。
  1973年,省冶金工业局确定双鸭山铁矿建设规模为年产铁矿石30万吨。其中:露天部分20万吨,井下 260米平峒10万吨。由市冶金局进行设计,于当年10月份提交双鸭山铁矿采矿方案设计说明书。本设计依据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七。一队1971年11月提交的《1970—1971年度羊鼻山铁矿地质储量报告》:贫磁铁矿储量329.29万吨,全矿平均品位为 30.33%,矿山服务年限为18.7年。其中:露天部分服务年限为13.2年,1974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井下部分1975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设备总重量577吨,职工总人数830人,总投资为1 121.23万元,其中:建筑安装费654万元,设备费为355.3万元,到1975年末,310米平峒已掘进440余米,并在平峒掘进2条放矿溜井,直通地表。正260米平峒主运输巷道掘进 300米直通矿体,并且沿矿体和在矿体南北两翼掘进沿脉平巷。南翼平巷在矿体内已掘进600米,北翼平巷在矿体下盘已掘进680米,施工穿脉巷道600余米。
  第二阶段(1976—1985年) 1976年,省冶金设计院根据冶金工业部的指示,对双鸭山铁矿北区做了年产80万吨矿石和年处理原矿 180万吨的采选设计,双鸭山矿务局设计处对南区做了年产矿石100万吨的设计。分成南北两个指挥部负责基建工作。
  北区建设分露天和井下两个部分。露天部分又分l#、2#两个露天,13+25线—21+50为1#露天矿,设计年产量为27万吨;20—26线间为2#露天矿,设计规模为13万吨。井下部分采用平峒竖井联合开拓,正260米标高采用平峒开拓,正220米标高采用平峒与竖井联合开拓,设计最终能力为年产矿石80万吨。建矿初期主要靠露天配矿,采用强化开采法。设计开巷掘进总进尺为19 293米,总投资为9 324.1万元。设计服务年限34年,设备总重量为5 322吨,设备安装总容量为24 067千瓦。
  1976年,铁矿隶属关系划归省冶金工业厅领导。1977年矿山全面开工建设。l#、2#两个露天矿进行大规模基建剥岩,1#露天矿1977年完成基建剥离量 22.51万立方米。1978年完成基建剥离量18.72万立方米,生产剥岩6.2万立方米,2年共完成基建剥离量41.23万立方米。2#露天矿2年共完成基建剥离量31.24万立方米。按设计要求,1#露天矿基建剩余量13.35万立方米,2#露天矿基建剩余量0.59万立方米。2个露天矿可基本交付生产。1979年2#露天矿停止建设,1#露天矿交付生产。根据省冶金厅和省冶金设计院核定确定l#露天矿规模为年产矿石15万吨。
  井下建设是在1969年的基础上,对各项工程又全面开工建设。到1979年停工缓建,共掘进巷道10 000.5延长米,完成基建投资754万元。
  南区设计规模为年产矿石100万吨,服务年限为45年,设计掘进量30 943米,设备重量2 365吨,装机总容量为14 246千瓦,基建总投资为6 607万元。1977年由矿掘进队对风井和260米探矿进行施工建设。1978年 7月,由邯郸矿建公司第一井巷公司对矿山的主副立井进行下掘,同时进行大量土建工程。到1979年缓建时,南区矿建工程完成投资为 368.2万元,其中:主副井已分别下掘,主井锁口已打完,完成投资72.3万元。两条风井投资171.2万元,正260米回风道628米,52.7万元,其它工程投资额为413万元。其中:工业建设7 012平方米,投资额为328万元,家属住宅2 250平方米,投资额为85万元。已报废工程94.43万元。投放设备49台,价值246.97万元。建矿以来共投资1 100万元。由于南矿停建,会龙山钢铁厂变为留守处,南矿产权划归留守处。
  附:1969—1975年铁矿主要基建设备表
         1969—1975年双鸭山铁矿主要基建设备表
  表7—6



  (三)群采
  省冶金地质局七。一队,在对羊鼻山铁矿进行勘探期间,对矿区外围也进行了找矿工作,发现铁矿区附近还有一些矿点,从勘探程度上可供群采。主要的矿点如下:
  石灰场区段石灰场铁矿是主矿区约1公里处延长层位,面积约1平方公里。矿区共有矿体6条。1号矿体分布在8—12线间,长约100米,规模较小,储量41万吨,全铁平均品位为29.84%;2号矿体分布在5—7线间,矿体较长,达475米,平均厚度13.75米,储量45.21万吨,全铁平均品位30.46%。3号矿体较小,储量11.31万吨,全铁平均品位为30.6%。4号矿体储量为 20.57万吨,全铁平均品位为29.81%。5、6号矿体储量较小,共1万吨。全区共有铁矿石118.09万吨,全铁平均品位为30.15%。
  寒葱沟矿点位于双鸭山东南15公里处,大板车沟西测,矿区面积6 000平方米。区内共有7条矿体,其中:只有1、2号矿体规模较大,有实用价值。1号矿体长185米,最大厚度30.34米,平均厚度17.42米,储量为112.8万吨,全铁平均品位31.71%;2号矿体长392米,平均品位30.06%。两个矿体总储量为200万吨。
  美人湖矿点在羊鼻山林场附近。1958年曾开采过,距矿区较近。矿石储量为80万吨,全铁平均品位为28%。
  以上3个矿点共有矿石近400万吨。虽然地质勘探程度较差,但已开挖了大量探槽,为群采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依据。
  1985年6月,矿山开始组织群采工作。所采取的方式是矿山扶持和个人承包相结合的办法。矿里拿出3万元基建投资,并提供1台东风翻斗汽车和部分材料。用降低矿石售价的办法回收基建投资;用提折旧费办法回收设备投资。
  1985年8月,石灰场区段西山矿点新筑公路490米,维修旧公路1 000米;投资6 000元修建办公室(包括宿舍、食堂)90平方米。剥离大量土石方.于1985年7月15日正式出矿。当年共采出矿石500万吨;全铁平均品位在30%以上。
  (四)技术改造与扩建
  双鸭山铁矿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原设计的 180万吨大选矿厂停建,只保留北露天采场和原有的小选厂。采矿能力为每年15万吨,选矿能力为每年 6万吨。采选能力不配套,采矿生产受到很大限制,每年只采6—8万吨矿石,造成采矿成本偏高,而选矿又大部分是陈旧设备,有的还是自制的和非标准设备,缺少必要的检修设施,致使选矿厂处理能力低,加工费用高,最终形成企业成本不断上升,每年亏损百余万元,年年靠国家补贴。1983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依靠努力增收节支,筹集资金10万元。在庆安钢铁厂购置两台


2.1×3.0型球磨机,为选矿改造提供了先决条件。矿党委主要领导组织全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专门成立了选矿改造办公室,由总工程师负责,一抓到底。在全矿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程从1984年6月施工设计开始,到11月末止,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共完成混凝土工程165立方米,设备安装总量172吨,矿浆和供水管理、漏斗溜槽、操作平台总重19.8吨。1985年 3月又进行了给矿、给水及精矿场地等配套设施的施工。全部工程于当年 4月中旬投入联合调试运行,基本达到了一次试车成功。经过改造,球磨机处理能力每小时可达20吨,两台可达40吨以上,比改造前提高2.4倍。
  (五)生产过程
  双鸭山铁矿自建矿投产以来,均为露天开采,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汽车使用zG一150型自翻汽车,载重量为15吨。废石排弃到境界外的1、2、3、4号排土场,往返平均运距1公里。矿石通过采场外部3.75公里公路同选厂原贮料仓相联。露天有工作水平360、350、340米3个,生产使用YQ—150溅孔钻3台,孔径为150毫米,孔深为11.5米,其中:超深 1.5米,台阶高度为10米,单孔装药量为80—100公斤,单孔爆破500吨,爆区 1次穿孔20个,1次微差起爆。装车采用W1002电铲(1立方米)。爆破后工作面采用推土机扫道处理。采矿中大块和根底用7 655型凿岩机打眼爆破处理。
  (六)生产能力
  省冶金设计院于1975年对北露天矿进行了初步设计,设计能力为27万吨/年原矿,按全年生产310天计算,而实际季节性生产每年4—10月为生产期;另外,基建工程量没有按设计完工,故在当时的移交书上填写为“试生产”。
  北露天矿的生产能力,1985年工业普查中进行了验算。验算的方法是按采矿场可能布置的电铲台数进行计算的,其结果如下:
  AD=F=(


+


·C)E
  式中的AD为露天矿设计生产能力,单位T/年;E为电铲生产能力,取设计推荐指标120 000ma台年或374 400T/台年;


采矿剥岩电铲总数,共3台;


·C分别代表路堑掘进电铲数和生产能力降低系数,因横采。故该指标为零。
  由此得出采剥总量为:AD=3×187 200=561 600T/年187 200为半年1台铲元工作量。根据目前剥采比为2.8计算,实有采矿能力为:561 600÷2.8=200 000T/年原矿
  (七)生产经济技术指标
  自1969年以来,钢铁工业几上几下,造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极不稳定。
  附:1969—1985年双鸭山铁矿经济技术指标表
               1969—1985年双鸭山铁矿经济技术指标表
  表7—7



  (八)经济效益
  从1970至1984年,矿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只有1985年上缴利润16·4万元。
  附:1970—1985年经济效益情况统计表
                   1970—1985年经济效益情况统计表
  表7—8



  二、选矿
  选矿初建时期由市钢铁总厂直属,后划归铁矿。
  (一)建设
  1969年初,选矿厂由双鸭山市钢铁会战指挥部组织筹建,其工艺设计委托省冶金局设计队承担,土建设计和施工委托给市建筑公司土建二队;设备安装由市红星机械厂和选矿厂共同承担。从1969年9月开始,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建成l座年处理矿石 10万吨的选矿厂。总建筑面积1 670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1 479平方米。全部工程于 1970年5月16日竣工投入试生产。在试生产当年,就生产铁精矿 8 000余吨,填补了黑龙江省不产铁精矿的空白,成为黑龙江省黑色金属矿山的第1座选矿厂。
  1970年选矿厂建成后,属于简易投入生产,很多工艺和设备不配套,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为此,分3个阶段对选矿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
  第一阶段(1971—1974年) 对选矿破碎系统进行了改造。1971年冬季,在对破碎机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球磨机也相应进行了改造。 1972年,将两台 1 300×4 500球磨机的齿轮传动改为槽轮减速传动装置,并增加了圆盘给料机。这一阶段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基本上改变了设备和工艺不配套的被动状况,保证了选矿正常生产。
  第二阶段(1981—1983年) 完善破碎系统,采用细筛再磨新工艺。1981年 4月进行细筛再磨工艺流程试验。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实用阶段的设计和施工,投产后使铁精矿品位由原来的62%提高到65%以上。
  第三阶段(1984—1985年) 扩大生产能力。增设两台2 100×3 000格子型球磨机,一台42 000双螺旋分级机,两台过滤机。扩建后处理能力达到14万吨/年。
  1985年底,选矿共有主体设备52台,附属设备47台,设备装机容量 1 815.9千瓦,设备总重量300吨。
  (二)生产
  选矿生产,从1970年开始。生产初期,由于组织机构和生产管理比较混乱,对设备、技术、安全、质量等都缺乏周密计划,生产发展速度比较缓慢。1984年,矿对车间实行经济包干,车间对段组实行经济责任制,1985年实行吨精矿工资含量包干,工资实行浮动,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逐步完善生产指挥和管理机构,为全矿扭转亏损局面做出了贡献。1985年生产铁矿石11.19万吨,生产铁精矿4.25万吨。
  附:1970—1985年选矿生产经济技术指标表
              1970—1985年选矿生产经济技术指标表
  表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