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炼铁 第三节 炼 铁
一、炼 铁
双鸭山炼铁工业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1962年) 这一阶段正值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号召全民大办钢铁。双鸭山也和全国一样,各单位甚至连居民也办起了钢铁。当时,市计委派任福惠等10人去苏州考查,回来后在岭西新兴社两侧(现苗圃)建起了市红旗钢铁厂。不久,因技术不过关,与矿务局机电厂高炉合并(现第二炼铁厂),定名为双鸭山安邦河钢铁厂。该厂设炼铁、原料、机修、炼焦等4个车间。当时,机械化程度较差,采取人海战术,职工人数高峰时达2 000余人。开始建8立方米高炉1座,后又建了13立方米、55立方米高炉各1座。1961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加之铁厂自身已不能维持正常生产,遂关闭下马。
第二阶段(1969—1981年) 1968年末,中央邯郸地方小钢铁现场会议后,市革委考虑到双鸭山矿产资源丰富,却缺钢少铁,决定自己办钢铁。1969年初,在全市应届高、初中毕业生中,选拔60名优秀分子为骨干,又从市石材厂、水泥厂和瓦厂等单位抽调部分人员重新组建炼铁厂。建厂初期,条件简陋,设备短缺,但职工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建成13立方米高炉 1座。1976年在东北工学院的帮助下,建成全自动(液压)17.5立方米高炉1座,手动式炼焦窑5座。先后成立了炼铁、烧结、原料、炼焦、机修等车间。还成立了汽车队、工程队等。职工最多时达1 000余人。自己生产团矿、土焦(1979年后因计划内精煤供应不上停产),同时又建成了白灰窑。生铁产量逐年递增,设备不断更新改造。但由于管理不善,资金短缺等原因,经济上已不能支持,市财政又不予承担,适逢国民经济第二次调整,故于1981年 8月停产下马。部分人员留守,部分职工调出,部分职工组织生产自救。
第三阶段(1985年) 经过 4年停产,双鸭山缺钢少铁的困难已被人们所认识,1985年生铁价格回升,钢铁市场日趋紧俏,加之会钢下马后,铁矿精矿粉自给有余,从各方面创造了炼铁厂继续上马的条件。于是,1985年市政府决定恢复炼铁厂,9月恢复筹建,计划1986年5月可投入生产。
附:主要年份炼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表
主要年份炼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7—10
二、球团与烧结
炼铁厂建厂初期,高炉炉料以原矿为主。第3次上马后的 1970年,成立了烧结车间,但基本采用了人工拌料、平地吹的办法进行生产。1973年对烧结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建成了精矿粉仓、大磨间,78米输送皮带机,由1.8米、2.5米 、3.2米承球盘组成的承球间。1976年又建成了55立方米白灰窑l座,炉料基地基本形成,初步保证了高炉生产的需要。 1985年,烧结车间增加了3.2米承球盘1台。同时改造了大磨,提高了烧结能力,满足了高炉生产的需要。
附:1970—1980年烧结矿、球团矿生产情况表
1970—1980年烧结矿、球团矿生产情况表
表7—11
三、炼焦
1958年掀起全民大办钢铁高潮,为保证高炉炼铁用焦炭,市炼铁厂组织 120余人进行土法炼焦,年产量 2万吨,基本满足高炉生产的需要。1962年炼铁厂下马,烧焦也停止。1969年第二次上马后,1970年开始建立烧焦车间,还是以土法生产焦炭,仅能部分供应高炉使用。1975年建成5座平分式土焦窑,形成了年产2—2.5万吨的烧焦能力,基本上保证了高炉生产的需要。但因土焦成本高,洗精煤供应不足,于1978年末停产。
附:1958—1978年焦炭生产情况表
1958—1978年焦炭生产情况表
表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