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产品 第二节 主要产品
一、手拉葫芦和减速器
1970年,市机电修配厂在生产“少先吊”的基础上,在鞍山起重机厂的大力帮助下,经过 1年的共同努力,于1971年6月试制成功了虎头牌HS型3吨手拉葫芦。但因产品质量差、产量少,基本由物资供应站包销。年产值37.4万元,年利润 1.3万元。该产品为市机电修配厂定型产品。
1972年4月大批量生产虎头牌HS型3吨手拉葫芦,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渐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的销路也有所扩大,产值和利润逐渐增长,使市机电修配厂得到振兴发展,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靠修配生存的面貌,当年的产值达到40万元,利润达到3.5万元。
1973年,市机电修配厂为扩大生产线和提高产品质量,购买了两台C620—1型车床,1台高频加热设备, 1台内箱式加热炉,从而使工艺加工和原材料热处理上得到了改进,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高。1974年又购进了1台内圆磨床,1台外圆磨床,1台C163—1型车床、1台c620一1型车床,当年产值达到60.2万元,利润4.6万元。全厂职工人数增到183人。
1976年 7月,在上海机械厂提供技术资料并大力帮助下,市机电修配厂开始试制生产新产品ZQ型中心距500以下的减速器,当年11月试生产成功。年产值达到100万元,利润 6.9万元;职工人数增到300余人。
1979年初,进行手拉葫芦产品的更新换代,经过半年多的奋力拚搏,新型号“HS型” 3吨手拉葫芦试生产成功,给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年产值127万元,利润8万元。1980年10月,HS型手拉葫芦产品开始系列化生产,产品规格由1种发展到4种。
1980年,工业归口,市机电修配厂归市机械电子局管辖,更名为市机械厂。1981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该厂又试制成功新产品HS型1.5吨环链手扳葫芦。1982年,HS3吨手拉葫芦被省评为优质产品。该产品近销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 100多个销售网点;远销国外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当年产量由3 300台增到6 030台,年产值达到 285.3万元,利润达到29万元。
1983年,建立了热处理中心和模具加工中心,增加8台试验机。1984年3月实现产品系列化,基本建成生产流水线。1984年 7月,经国家机械部起重所产品验收团检验,全部合格,并颁发了HS型 0.5—10系列手拉葫芦部优产品合格证书。年产值达到 364.7万元,利润达到33万元。1984年、1985年的产品情况均稳定在1983年的水平上。
二、晶体管
1970年初,市革委决定,抽调2名煤矿机电大学毕业生,筹资3 000元,由张洪喜带领四方台综合社的11名修鞋工在四方台的针织厂楼内的1个房间,开始研制二极管。当年7月在四方台区中部的大架山南麓兴建 了300多平方米的厂房。这是双鸭山市第一家电子企业——市晶体管厂。
1970年2月,派出第一批人员赴北京学习生产晶体管技术。7月用全金烧结法自制出简单的PN结,诞生了第一代2CP型小型小功率硅整流二极管。1971年,自制了3台半自动测试仪、真空烧结炉、手检温扩散炉、1立方米制备蒸馏水大水壶,制成了平面PN结,生产了2CZ大功率硅整流二极管,并投入批量生产。到1977年已实现了 2CZIA—200A全系列品种,成为省电子工业定点生产的产品。年产值达到100万元,利润达到3万元。
1979年,试制成功电视机配件6种功率管。当年建厂房650平方米,购置金切设备,建立了全自动双管扩散炉,电渗析制备高纯水系统。自制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测试仪器15台,市投资25万元,兴建了1 200平方米的器件大楼。职工人数达到162人。
1980年初,电视机配件的6种产品通过省级鉴定,质量合格,总产量达到 19.3万只,产品销路很好,获利润3.5万元。1981年,由于经营决策失误,企业经营逐渐向下坡滑行,年亏损8万元。
1983年 3月,在企业中推行了承包责任制,并通过走访用户,跟踪技术服务,打开用户市场,全面恢复老产品 2CZ系列。同时组织人力攻克了高压等级的难关。产品经济效益猛增。到年底实现减亏2万元。
市晶体管厂从1983至 1985年,先后与广州半导体器件厂协作,发展2CZ产品,与上海矿用电器厂达成 102矿灯充电架联牌生产协议,与上海电子器材厂、北京椿树整流器厂达成技术协作协议,探讨工艺、协作生产2CZ及3GTC可控硅产品。从1970年建厂到1979年的9年间共生产2CP及2CZ型产品24万只,年平均2.66万只。1979至1985年2CZ、2CLG等电视机配套器件130万只,年平均为16.2万只,1985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只。
三、电 瓷
1958年5月,市商业局筹建了市陶瓷厂。到1962年上半年,企业出现了亏损,陶瓷厂被迫下马,职工精简下放100人,地方国营陶瓷厂解体。余下的职工在杨绍荣的带领下,每人拿出 500元集资入股,成立集体陶瓷社,决定生产低压电瓷瓶,并派人到牡丹江等地学习考察低压电瓷生产技术,开始生产296手把瓶,A10线路瓶和低压插台产品。每月低压电瓷产量8吨。到1964年,低压电瓷产品由过去的4种增加到8种。新产品有:
瓶、
瓶等,设备增加7台,月产量16吨,年产值21万元。
1969年,工厂派人学习牡丹江经验,生产低压电瓷由采用石膏模型变刀具成型生产技术,每班效率由过去的1 000支提高到2 000支。
1975年4月,低压电瓷产量突破100吨,年产值90万元。1981年ll月,开发了高低压线路电瓷产品。由原来单一低压电瓷发展到高压、低压、通讯3种大系列,每年生产能力1 000吨,年产值114万元,创利润7 000元。1982年 5月,对电瓷生产线进行了改造,新建高压电瓷生产车间800平方米,建电检室120平方米,购置150KVA试验变压器1台,球磨机1台,做到了当年改造、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形成年产电瓷1 400吨的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值130万元,利润9 000元。
1984年初,大力开发生产35千伏电站电瓷,先后试制成功20 402、20 401、20 301、2 248、 2 257等10余种新产品,全部投放了市场,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配套,成为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同年7月对电瓷生产线进行第2期技术改造,投资16.6万元,购置了设备,改造了工艺,年生产各种高压低压电瓷1 682吨,年产值240万元,利润8.9万元,被国家机械工业部列为 38家定点生产产品之一,荣获市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
1985年4月,电瓷厂与抚顺电瓷厂、辽宁金星电瓷厂、吉林通北电瓷厂、长春陶瓷厂5家企业联合开发60千伏以上的高压等级电瓷产品。同时,加强了电瓷生产的质量管理。同年 9月低压线路电瓷PO—1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但由于电瓷厂房失火,经济效益下降,年产值206万元,利润正负零。
四、平口钳子
平口钳子是市红星机械厂的主要产品之一。红星机械厂1958年由 4个小烘炉合并组成的,主要以生产大锤、锄头、手摇式水泵等为主营产品。到1968年开始研制平口钳子。
当时的型号为QB250单一型号。由于设备简陋,技术人员少,只能生产少量产品。1968年年产值仅4 000元。
1970年,开始向平口钳子生产系列化进军。从技术、设备、工艺等方面进行革新。到1975年,利用土办法,创造了一条平口钳子生产线,开始了QB250型平口钳子批量生产,当年产量2 000台,产值10万元,利润1万元。
1978年初,红星机械厂开始了产品系列化研制工作。到年底研制成功平口钳子2个系列、6个品种,并试制生产,产品批量推向市场,年产量达4 000台。
1985年经过改造、更新模具、设备、工艺等,平口钳子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列为定点生产厂家,并为机床的平口钳子进行配套。年产量达5 000台,年产值60万元,利润3万元,职工人数2 123人。平口钳子产品成为双鸭山市地方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
五、电表
电表生产始于1967年。由天津电表厂为双鸭山市电表厂提供图纸资料、培训人员,开始生产1
开关板表。
1967年3月,第一次试生产,月产1 500只,产品质量经天津电表厂测定,达到1.0级,高于当时的国家标准的1.5级。
1970年3月17日,电表厂失火,直接损失39万元。同年4月份,电表厂搬到市革委大楼后院大会议室作临时生产车间。6月份恢复生产。到1971年底生产出了第一批44
开关板表。
1972年,44
开关板表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在基础性能稳定的基础上.又展开了44
的研制工作。7月份开始试生产直流转换机的44LIAV交流电表。当年产量达到1 800只,年产值17万元,利润4万元。
1978年初,市革委决定,将原冶金局办公楼调给电表厂作为主厂房,又拨款11万元新盖了400平方米的电镀冲压车间。
1981年,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技术能力,以李秀玲为首的技术人员连续试制了625T51AV、1T1AV、8511AV、59 AV、5911AV5种型号12个规格的量限电表。年产量3 000只,年产值19万元,利润9万元。
1982年,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19个QC质量活动小组,在产品质量上44LIAV电表获市级优质产品奖,获得省开关板表Qc小组奖。翌年1T1AV电表获市优质产品奖。
1985年,电表品种已达12种,年产量达到2.5万只。
六、锅炉
锅炉厂的前身是宝山铁工厂。1966至1973年只能生产一些民用工具,1973年生产了一段水泵。
1976年,全市著名焊工王凤义就任宝山铁工厂厂长,开始试生产锅炉动力设备。当时的职工素质较低,有证焊工少,该厂开展了职工技术培训工作,同年试生产锅炉成功。 1980年,兴建了200平方米办公室,360平方米的锅炉车间,购进4台电焊机。职工人数70人,年产值48万元,利润2万元。同年该厂划归市机械电子工业局管辖,更名为市锅炉修造厂。
1984年,更名为市锅炉厂,获准生产许可证。自筹资金17.9万元,扩建锅炉2个车间,购置了自动焊机、X光检测仪,年产值16万元,利润4万元。
1985年。锅炉厂从宝山区迁往尖山区窑地,自筹资金29万元,开始筹建新厂房。
七、开关
1970年,市螺钉综合加工厂承担了生产熔断器和胶盖开关的任务。当时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群众,献计献策,自力更生造设备,在1971年初绘出500余张自制熔断器和胶盖开关生产专用设备图纸并制成14台专用设备。初步形成熔断器和胶盖开关生产能力。同年试生产成功,年产量3万只.年产值50万元。
1971年,将螺钉加工厂易名为综合开关厂。1972年,开始研制刀式开关熔断器和羊角锤等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年产值达到69.9万元,利润3万元,职工90人。
1973年继续开发新产品,增加了5种规格开关,年产值增加到122万元,利润6万元。
1975年,产品销路逐渐扩大,新产品的产量逐渐上升,年产值达到143万元,利润9万元.职工人数增加到113人。
1980年综合开关厂又易名为双鸭山市开关厂。
1983年,又研制新产品CB、CWLB穿墙套管和CN6、CT28隔离开关产品,年产值88万元.利润0.4万元。
八、电影倒片机
1979年5月.建立市电影机械厂,主要生产手摇半自动电影倒片机。
1982年,产品适应不了市场需求,进行了技术改造,试生产了脚踏刹车自动控制的电影倒片台,型号为DP一Ⅲ型。
1983年又进行了改进,改为光电控制,电磁铁刹车,型号为DP一Ⅲ B型。经过改革,又生产出了DP一ⅢD型、DP—ⅢC型、 DP—ⅢF型电影倒片台,形成了生产线,进行批量生产。此产品不但能倒8.75毫米、16毫米、35毫米胶片,还能检验电影胶片的划伤、齿孔挑伤和摄制后洗印质量。并具有测量胶片长度,及进行剪辑等功能。1984年年产值20万元,利润0.7万元。1985年倒片机年销量83台。在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又为厂外加工和承揽焊接工程,使年产值达到18万元,获利润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