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无机化学

第二节 无机化学



                 第二节 无机化学
  一、制碱
  双鸭山市的制碱工业始于1970年。当时省市投资62.1万元,在岭东区定国山北侧,安邦河南岸建设烧碱厂。设计能力年产烧碱 1 000吨,1971年正式投入生产。投产后一直未达到设计能力,连年亏损,1975年9月停产。1977年,随着轻化工业的发展,烧碱供应严重不足,当年7月恢复生产。
  1978年对氯氢气干燥工序进行技术改造,结束了烧碱入冬不能生产的局面。1979年利用氯气生产次氯酸钠,年产能力1 000吨。1980年为解决烧碱生产中的氯气污染,市投资36万元,建设氯气回收装置,回收量占生产量的70%,氯气回收后液化装瓶外售。1981年烧碱产品质量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1982年烧碱形成年产 1 000吨的生产能力,液氯和盐酸的配套能力超过烧碱配套能力,次氯酸钠年生产能力达到2 000吨。1983年9月因严重亏损被迫再次停止生产。
  二、电石
  电石工业生产始于1960年。当时双鸭山钢铁厂在现炼铁厂位置建一电石生产车间,设计能力日产电石4.5吨,1960年11月投产。1961年8月改称为市电石厂。1961年产电石91吨,平均发气量为153升/公斤,产品合格率50%。1962年5月起,由于产品质量低劣又无包装,造成产品无销路,处于半停产状态,到当年9月全部停产,工厂关闭。
  1966年5月根据市人民委员会的指示,手工业管理局投资 15万元,在原址重新恢复电石生产。1966年9月投入试生产,年设计能力720吨。由于设备陈旧落后,技术不熟练,产品质量一直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到1967年8月电石生产亏损9.8万元,被迫停产进行设备改造。1967年末以2台 400KVA变压器并连使用,将电石炉的铸铁夹持器改为铸钢夹持器,用物料粉碎机代替人工手锤粉碎石灰石和焦炭,并建成50立方米立窑1座。到1969年,使电石年产量突破1 000吨。1973年 9月对电石炉再次进行改造,将炉底电极糊改为焦衬,炉外砖壳改为铁板壳,焙烧电极用木柴改为用电,使电石炉可超负荷30%运转。1973年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74年年产量达到1 389吨,投产8年,产量增长2.3倍。
  1979年4月,利用闲置的1500KVA变压器自力更生改建能力为2 300吨/年的电石炉,当年投入生产。1980年产量达到2 368吨。1981年采用闭弧操作新工艺,生产每吨电石耗电由4 072度下降到3 552度,平均发气量由272公升/公斤提高到 277公升/公斤,成本由每吨408元降到349元,1982年年产量达到3 000吨。1983至1985年产量一直稳定在2 700—2 900吨。
  三、氧气
  1979年6月,市冶金工业局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联合投资67万元,在马鞍山东、安邦河南岸建立制氧厂。设计能力为年生产109万立方米氧气,1980年6月投产,产品纯度达到99.6%。投产后由于双鸭山“小钢联”缓建,使制氧能力大大超过本市市场需要量。每年只能间断开车生产,平均年产14.5万立方米。仅为设计能力的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