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化学助剂
第三节 化学助剂
第三节 化学助剂
一、促进剂CZ
1969年,岭西副食品生产合作社由于生产原料紧张而处于半停产状态,决定转向化工生产。经考察后请示省化工厅,同意生产橡胶促进剂CZ,并成立市曙光化工厂。 1970年初,促进剂CZ项目建设工程开工。设计能力为年产促进剂CZ150吨,投资4万元。同年7月1日一次试车成功,产品经省有关部门检验符合国家部颁标准,纳入国家计划生产,当年产量18吨。
1973年改造了促进剂CZ生产设备,以不锈钢罐代替塑料罐,增加了锅炉和筛选机,设计能力达到300吨/年,1978年,将车式干燥改为箱式干燥,使干燥周期由72小时缩短到36小时,日产量由25吨提高到45吨。1979年对设备工艺再次进行改造。并新建160平方米厂房,使年设计能力达到900吨,年产量达到446吨。1981年促进剂CZ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产品合格率达到100%。1984至1985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接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二、促进剂Dm
促进剂Dm是1972年市曙光化工厂考察的项目,后交市橡胶厂试制。1973年1月试制成功。4月投入试生产。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技术力量薄弱,一直无力量正式投产。1975年又移交曙光化工厂生产,年设计能力为100吨,实际年产量50吨。1977年纳入国家计划生产,1981年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对设备进行改造,生产能力200吨/年,年产量达到130吨,1985年年产量达到200吨。
三、促进剂m
促进剂m生产项目的设计工作是1973年在曙光化工厂开始的,最初设计能力为50吨/年。1974年省化工厅批准生产。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落后,1975年7月试产后吨成本高达1万元(当时售价8 000元/吨),被迫停产。
1979年5月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加工2台新式高压反应罐,9月份安装试产,10月份正式投入生产。设计能力1 000吨/年。1980年生产62吨,1981年生产158吨。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打入国际市场。1983年实际产量333吨,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年、1985年又连续2年进行技术改造,使年设计能力达到1 200吨。年产量达到800吨。
四、环己胺
1979年化工一厂利用烧碱生产中产生的氢气建设年产能力为120吨的环己胺车间,1980年5月试车成功,7月份投入生产,年产38吨。1983年9月烧碱停止生产后,化工总厂接收环己胺产品,进行工艺改造,生产环己胺用的氢气改用水电解法生成。1984年改造工程完工,年产量104吨,其余年份均在50吨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