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林产化学工业
第四节 林产化学工业
第四节 林产化学工业
1957年市手工业联社岭西豆腐社聘用佳木斯市合兴机油工厂人员陈士森为技术指导,首先从事废机油再生。1958年1月成立红光化学社。3月在陈士森主持下以松树明子为原料制成选矿油。原料在八道坝采集,再用马车运到工厂,用沼式炉土法加工生产。以后又增加生产松焦油、松节油。1958年7月成立市红光炼油厂。招收200名工人进山采集松树明子,就地用自制的干馏釜生产粗制油,运到工厂加工制成松焦油、选矿油、松节油等。出油率达到80%。1958年在八道坝、七道坝、九里川、十二道坝设4个生产点,有12台干馏设备,年产粗制油600吨。1960年干馏设备增加至19台,年产量300余吨。1966年在上游又增加1处生产点, 4台干馏设备,使年产粗制油能力达到 2 000吨,并在工厂增设了化验检测设备。松焦油质量达到国家二级品的标准。以每吨1 056元价格对外销售。松节油从1959年起到 1969年停产,年产量平均为6—8吨。松焦油1966年达到国家部颁标准,1967年实际产量达到 227吨。1968年起由于本市林区可供采集的松树明子日趋减少,产品原料供应不足,使产量逐年降低,1968年松焦油实际产量比1967年降低31%,1969年又比1968年降低20%。
1970年红光炼油厂研制成功以低浆表面皂化物代替松树明子为原料生产“妥尔油”(习惯仍称为松焦油),当年 6月投入生产。产品经上海橡胶厂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完全适用于做橡胶软化剂。粘度达到300—400秒。生产全部集中在工厂进行。1971年增加了3台分馏釜,设计能力年产500吨,年实际产量470吨。比1969年前年产最高量提高 45%。1976年生产能力达到1 000吨/年,实际产量 852吨。1978年对生产设备再次进行改造,开口综合罐改为密闭综合罐,改革压滤工艺,使出油率由原30%提高到 50%,当年松焦油纳入省计划生产。1979年,改常压蒸馏为氧化蒸馏,新增空气压缩机和冷冻设备,年产能力达到1 200吨。1980年产品严重滞销,产量大幅度下降,1980年比1979年下降 34%。1981年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2年生产形势好转,年产量回升到800吨。1983年产品产量突破1 000吨。1984、1985年两年产量平均保持在900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