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橡胶工业
第五节 橡胶工业
第五节 橡胶工业
一、轮胎翻新
1956年在市区出现了个体经营的自行车、胶轮车内胎修补业,1958年许家富等人组织补胎社,用“火槽子”等简单设备修补汽车和马车外胎。1963年末市手工业管理局所属岭西被服社转向橡胶制品生产(1967年与轮胎翻新厂合并,从事轮胎翻新)。1966年手工业管理局投资 5.6万元,工厂自筹资金3.2万元,总投资8.8万元,建立市轮胎翻新厂。
最初生产阶段,主要设备炼胶机是自制的,硫化机由市轮胎厂购入,锅炉用自制的大水壶代替,扒带用人力绞磨。1967至1968年只能翻新900—20、750—20、32X6三种规格的轮胎,年实际生产量在400—500条之间。1970年由双鸭山矿务局运输处购入 1台美国20年代生产的火车蒸汽机做为生产锅炉,年生产能力达到4 000条,产品规格增加到5种,年实际产量为 2 000条。1972年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产品纳入省计划,年产量增加到3 000条。1974年增添 16时炼胶机1台和油压磨胎机、空气压缩机等,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条。1979年实际产量 5 000条。1978至1980年,轮胎翻新规格陆续增加到 8种,年生产能力可达 2万条,年产量稳定在4 000—4 500条。1981至1985年产量下降,年产量在2 500—3 600条之间。
二、橡胶制品
橡胶杂件橡胶杂件生产最初是1970年在市橡胶厂开始的,用自制的手动平板硫化机生产工矿企业和各种机动车辆用的胶垫、胶圈、胶块等。1970至1976年间产量不稳定,最高年产3 800公斤,最低200公斤。1977至1982年产量稳定在1 000—1 400公斤。1983年橡胶杂件停止生产。
胶鞋底1982年8月市橡胶厂开始试制棉胶鞋底,1983年1月投入生产,设计能力为年产40万双,原料采用本厂翻胎生产废料胶沫制成的再生胶。生产最初阶段用手动平板硫化机,1984年改换用油压平板硫化机生产。产品有13#—27.5#等30种规格。1985年年产量达39万双。